2017年12月2日 星期六

油莎豆助力新疆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







小小豆子也有大作为    2017-08-31 天山网原创  
轉載自经济新闻   http://news.ts.cn/content/2017-08/31/content_12808190.htm



8月31日,新疆油莎豆产业精准扶贫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市召开。

天山网讯(记者赵敏摄影报道)8月31日,新疆油莎豆产业精准扶贫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市召开。会议旨在以油莎豆全产业链带动新疆精准扶贫、沙漠化治理,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环保科学化,走生态可循环之路,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目前,新疆油莎豆种植面积已达一万亩,主要分布在南疆地区。”欧博美油莎豆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王焕义介绍说,油莎豆不仅是单一的农产品,在延伸产业链方面,还开发了专用食用油、油莎豆饮料、酒水、油莎豆风味食品等。
  “目前,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访惠聚’驻村工作队也正积极将油莎豆产业引入新疆皮山县,今后我们希望在新疆扩大种植规模,预计在2018年种植规模达到10万亩,5年内达到100万亩,助力新疆产业扶贫。”王焕义说。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五十四团副团长李万正说:“油莎豆非常适合新疆的土壤环境,目前,兵团第三师五十四团已种植了7000亩油莎豆,是新疆油莎豆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种植油莎豆以后,团场周边的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风沙也没有以往那么大了。”
  “若能实现大规模集约化种植,科学化管理并配套成熟加工技术,形成全产业链产业结构,不仅对土壤及环境有改良作用,还将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李万正说。
  中国农科院油料研究所副研究员赵永国说,油莎豆主要作用于油、粮、饲料、食品、医药、生物柴油、生物润滑油与沼气、盐碱地改良、沙漠治理等行业的原料与材料,大规模种植油莎豆对保护新疆耕地、治理沙化、改良土壤、援疆扶贫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介绍,油莎豆又名“虎坚果 tigernut”,原产非洲,被誉为“地下核桃”,喜光耐旱、抗盐碱。种植不占耕地,可在沙地、荒地、盐碱地种植,可在果园、林地 套种,也可与马铃薯、小麦等作物轮种,亩产远高于大豆、油菜籽、花生等油料作物,是一种优质、高产、综合利用价值极高的油、粮多用新型作物,被誉为“油料 作物之王”。

延伸閱讀:   种1亩油莎豆相当于7~10亩油菜 http://www.oubomei.com/news_detail/newsId=22.html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油莎草

------------------------------------------------------------------------------------------------

油莎豆:前景广阔的油料作物(组图)

2011-11-18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武汉)  轉載自: http://news.163.com/11/1118/07/7J4J1FRI00014AED.html


湖北日报讯 图为:欧博美公司负责人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探讨油莎豆产业前景

一方面是食用油消费量日益高涨,一方面是产业对外依存度高,油瓶子被外国人拿捏着。尽管我省是油料大省,油菜种植面积、总产量多年居全国第一,但并没有改 变食用油不能自给的窘境,更遑论发展与粮争地的生物油产业。随着油莎豆机械化收获瓶颈的突破,油莎豆产业化之路柳暗花明,为油料大省的新发展带来新机遇。

  油料大省的新希望

  省农业厅厅长 祝金水

  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油莎豆产业化研究与开发项目成果及产品推介会。首先,我代表省农业厅对“油莎豆产业化研究与开发项目”取得的丰硕成果和湖北欧博美公司生产的油莎豆系列产品被授予“湖北优质农产品”称号表示热烈祝贺!

  我国是一个食用油紧缺国家,长期依赖国外进口,对外依存度在60%以上。2010年,全国食用油籽进口量超过5000万吨,进口食用油700多万吨,创历史新高,若将食用油折算成食用油籽,进口量达到国内产量的1.3倍左右。

  随着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食用油的消费增长加速,与之相反,国内油料发展缓慢,食用油自给率将会逐年下降,供求紧张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

  油莎豆是一种产量很高的油料作物,含油量27%左右,易种好管,耐旱、耐涝、耐瘠薄,适宜于在河滩、荒地、荒山、荒坡种植。一般亩产600多公斤,可产油150至200公斤,相当于2至3亩油菜籽和2亩左右花生的产油量。

  油莎豆食用油脂肪酸组成合理,可与橄榄油媲美,具有降低人体血脂、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功能,是一种优质的保健食用油。发展油莎豆对于有效补充国内食用油资源,缓解我国食用油供求不足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省是全国油料大省,良好的气候条件适宜各类油料作物生长,丰富的河滩洲地和山岗林地,特别是南水北调工程完工后,将新增150多万亩洲滩 地,发展油莎豆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我省上世纪60年代开始引进种植油莎豆,由于油莎豆易种难收的问题没能得到解决,种植面积较少,发展缓慢。

  湖北欧博美公司迎难而上,自主研制收获设备取得成功,从根本上解决了油莎豆收获难的瓶颈。目前已拥有3000多亩种植基地,形成了油莎豆产业化运作体系,堪称“国内首创、中国第一”。

  我们农业部门要把发展油莎豆作为一个新型的重要产业来抓,加大扶持力度,认真做好规划,合理区域布局,加强基地建设,尽快把这一产业做大做强。

  希望欧博美公司再接再厉,加强技术研究,不断提高油莎豆产量和品质,深度开发油莎豆的系列产品,发挥品牌优势,不断开辟市场营销渠道,为巩固我省油料大省地位,促进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新的贡献。

  种一亩油莎豆等于种3亩油菜或2亩花生

  油莎豆,学名油莎草,是1960年从保加利亚引进的一种优质高产油料作物。地下长圆形的根状茎可生食、加工;果实含油率27%左右。目前主要分布在南北各地的沙滩、山坡、丘陵、林间。

  油莎豆叶子针形细而长,株高1米左右,生长旺盛,分蘖力强,地下结实。果实椭圆形,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出油率一般为25%左右,被冠以“地下核桃”之称。

  生产成本低、产量高,投资产出比为1:8.3。经北京、河北、湖南、山东、四川等地试种,一般亩产750至1000公斤,在瘠薄土地种植,也 可产300至500公斤。种一亩油莎豆,等于种3亩油菜,2亩左右的花生,每亩可榨出品质优良、可降低血脂、防止心血管疾病的上等食用保健油150至 200公斤,产饼粕400至700公斤。

  不仅产量高,价格也高,综合算账,效益高出一大截。我国的油莎豆种子市场价格多为30至50元/公斤,果实为10至20元/公斤,除去各种成 本,农民每亩纯收入1500至1700元;国内的油莎豆大部分内销,一部分出口到东南亚各国;其果实多用于制作生物能源、食用油及休闲食品,叶多用于生产 饲料。目前,油莎豆作为生物柴油的优质农作物原料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油莎豆还具有生产期短、播种期长的特点,可错开农忙季节,巧用农闲劳力。油莎豆作为油料植物时,一年生栽培,全生长期仅135天,能大田播种,也可在果园、林地套种、间种、轮作,是安排年度种植计划和调剂茬口的优良油料植物品种。

  食用油品质高 媲美橄榄油

  油莎豆油品质优于菜籽油,堪比橄榄油,营养价值极高。油色清澈微红,无沉淀,浓香无异味,0℃以下不冻,可作精美菜肴的调料油,符合国家食用油标准,是当今植物中较有发展前途的新型油料作物之一。

  油莎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亚油酸,其中蛋白质8-10%,亚麻油酸20%左右,亚油酸29%,总油酸高达90%以上。

  近几十年来,反式脂肪(人造氢化油)广泛被应用在与民众息息相关的面包、蛋糕、饼干等食品上,人们渐渐发现反式脂肪给身心带来的极大危害:高 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的大量出现。禁止反式脂肪(人造氢化油)在食品上应用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美国政府已明文规定禁止使用和限量使用在食品上。当前 找到一种能替代人造氢化油的现实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

  油莎豆富含的油脂,大部分为油酸、亚油酸,并含有大量VE、Vc,不含胆固醇,极具抗氧化性,是优质的不干性食用油,适宜所有人群食用,而且可用于高温油炸食品,是反式脂肪(人选氢化油)唯一的优质替代品,应用在食品上,将还人民大众一个健康身体。

  充分利用荒地、沙地 综合效益高

  油莎豆备受关注的原因主要是全球石油危机。由石油危机带来的整个能源危机日益加深。各国科学家都在寻找新的可替代能源,美国主要用大豆油生产 柴油,欧洲国家主要用菜籽油生产柴油。我国有13亿人口,农业相对薄弱,所以,中国解决能源危机绝不能像欧美国家那样,与农民争夺粮食资源。

  目前生物柴油制备成本的75%是原料成本,生物柴油的原料成本高己成为当前制约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化的瓶颈。采用廉价原料降低成本是生物柴油能否实用化的关键。

  除油莎豆外,我国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料还有许多能源树,如麻疯树、元枫果、黄连木、乌桕、文冠果等等,它们的果实都是生产生物柴油的理想原料。 油莎豆和这些生物能源树比较,其共性是:适应性广,再生力和抗逆性强,具有较强的耐寒冷、耐瘠薄、耐盐碱、耐旱涝、易种好管,能有效的利用荒漠化土地;果 实产油率相近。其特性是:生物能源树从栽培到进入盛果期需6年,而油莎豆则是春(夏)种秋收,周期短,见效快。因此,它成为生物柴油原料的首选。

  油莎豆对土壤要求非常低,可充分利用河滩、废弃荒地等广泛种植。不与大田作物争良田,可有效缓解我国乃至世界土地资源日趋减少的资源危机,还能达到改良土壤,降低盐碱,固沙、防风、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保持生态植被,调节改善局域气候。

  湖北省长江和江汉及支流沿岸的冲积平原,河流阶地及滨湖地区有可利用的滩涂地600多万亩,随着三峡和丹江口水库蓄水能力提高,滩涂地可用面 积还将明显增加。分布在红安、广水、麻城、罗田等地的砂质山地有200多万亩。利用上述两种荒地、荒滩地的20%,每亩只按产油100公斤计算,每年可提 供22万吨的油莎豆油料。

  突破技术瓶颈 省时省工

  油莎豆易种好管,但收割极其困难,这是制约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油莎豆块茎较少,千粒重在260至650克左右,播种(点播)一亩 需要用工3人,而收割一亩则需用工30个,按每工30元计算,其开支几乎占每亩生产成本的70%以上,大面积种植成本问题更为突出。



  实现油莎豆大面积种植、规模生产,必须突破播种、收获机械化瓶颈。由于机械化收割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使我国油莎豆产业徘徊40多年。谁能突破,谁就可以主宰控制油莎豆大规模发展的主动权。

  2010年,湖北欧博美生态食品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制造了国内唯一的机械化收获机,并通过了1200亩的实地机收成功,实现了机械化收割的宏大目标。2011年,公司攻克了油莎豆植物蛋白饮料、油莎豆植物油的深加工技术难关,形成生产流水示范线。

  遵循“科技引导、充分发展、综合利用、注重效益”的原则,奥博美公司通过油莎豆的种植、加工产业化,构架农、工、畜牧、新能源循环经济的互相发展,形成一个开环式的全程产业链,实现城乡、农工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2017年12月1日 星期五

西班牙大鍋飯Paella 與大食, 油莎豆豆漿

轉載自王傑<<台南媽媽山東爸爸以及我愛的西班牙>>新北市:一起來出版, 2013, 115頁

當回教於西元七世紀, 在阿拉伯世界出現之後, 勢力便迅速地向西方及東方擴張, 最西邊到達了西班牙, 並統治西班牙長八百年的時間; 至於東邊呢!  信奉回教的突厥人遇上了唐朝大軍, 展開一場"唐突之戰", 唐朝的官兵在戰場上發現, 這些在平時可以吃一大鍋飯, 食量驚人的突厥人並非泛泛之輩,  故稱此輩為"大食".  殊不知此大鍋鈑乃回教徒的傳统飲食, 在現在的新疆叫做羊肉飯,  而在遙遠的西班牙呢!  就是海鮮飯了. 

回教徒將平民飲食帶進西班牙, 將稻米的栽種也引進西班牙南部的瓦倫西亞 Valencia,  由於引進的是長米品種, 因此海鮮飯的正統用米就成了瓦倫西亞長米.  加上西班牙人的節慶多, 他們又偏好在節慶中露天以大鍋烹煮海鮮飯, 所以一群人圍著直徑超過一公尺以上的大鐵鍋跳舞, 唱歌的場面, 時常出現在西班牙南部安達魯西亞的節慶中.

Paella 實際上是平底鍋的意思, 這種鍋帶雙耳, 底比較淺.  瓦倫西亞人用這種鍋燴制米飯, 加入肉類, 海鮮等食材, 另外還有一個關鍵的配料 - 藏紅花 112頁, 王杰 <<台南媽媽山東爸爸以及我愛的西班牙 >>漓江出版社, 2015

延伸閱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西班牙大鍋飯

-----------------------------------------------------
每年 一千二百萬英國人到了西班牙東部倫西亞, 早上喝的不是咖啡, 而是油莎豆甜豆漿. 幾代英國移民長居貝尼多姆(Benidorm) (英國國債人均三萬鎊, 一家三口合九萬鎊一走了之) 有點不再適應英國了, 西班牙主要是左軚车 Left hand drive vehicle, 夜才晚飯, 親面頰代替握手 大量資料請搜索: cultural differences spain uk

Wikipedia:  In Spain, it usually refers to horchata de chufa, made from tigernuts, water, and sugar. Originally from Valencia, the idea of making horchata from yellow nutsedge (tigernuts, 生果仁庫存陰乾數月(需翻底) 磨碎後摻水, 用布袋過濾後生飲) comes from the period of Muslim presence in Valencia (from the 8th to 13th centuries)


  Source: http://efvblog.com/2011/12/horchateria-chocolateria-santa-catalina-valencia.html

ABOVE: Horchata or orxata is made from chufa nuts, a.k.a. tiger nuts. You can see a container of xufa nuts (to use the Catalan spelling) on top of the pastry case.


by Durant Imboden  Source: http://efvblog.com/2011/12/horchateria-chocolateria-santa-catalina-valencia.html

Horchata de chufa (in Catalan, "orxata de xufa") is Catalonia's most celebrated drink. The non-carbonated beverage is made from tiger nuts, looks like milk, has a faintly chalky sweetness, and is especially refreshing on hot days. Ignore knock-offs 冒牌货 made from rice, almonds, or other products: Instead, head for Valencia, Spain--where orxata was invented--and order a glass at the Horchateria Chocolateria Santa Catalina, which has been making its own horchata for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Source: https://www.yelp.com/biz_photos/santa-catalina-valencia-5?start=60
Wikipedia: 白色海岸(Costa Blanca)是指西班牙阿利坎特省200多公里長的海岸線。該名稱為英國歐洲航空公司於1957年開通倫敦-瓦倫西亞航線時使用。這裡旅遊業發達,是英國德國遊客熱門的旅遊目的地。它北起德尼亞(Dénia),銜接橙花海岸,南到Pilar de la Horadada,銜接溫暖海岸(Costa Cálida)。主要旅遊城鎮包括貝尼多姆(Benidorm)、阿利坎特、德尼亞(Dénia)和哈維阿(Xàbia)

Wikipedia: 太陽海岸(Costa del Sol)是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馬拉加省地中海沿岸的一個地區,介於陽光海岸(Costa de la Luz)和熱帶海岸之間。該地區在以前只是一些安靜的漁村,但在20世紀下半葉變為世界聞名的旅遊目的地。 歷史上,該區形成不少位于山上,俯瞰海洋的白色村莊。1950年代,該區被發現並開發,成為熱門的國際旅遊目的地,吸引人的不僅有海灘,還有當地的文化。在該區的馬貝拉(Marbella)等城鎮,使該區獲得超級富豪和名人遊樂場的聲譽。 太陽海岸每年吸引數百萬遊客,他們大多經由馬拉加機場抵達,然後前往沿著西到馬尼爾瓦(Manilva),東到內爾哈(Nerja)海岸線的許多度假勝地中的一個。
-----------------------------------------------------------------------------------------------------------------

Casablanca:卡薩布蘭卡: 西班牙字面意義為「白房子」.卡薩布蘭卡人口約290萬,全市擁有全國70%的現代工業,市區和郊區有1000多座工廠,是摩洛哥的最大城市和主要港口,也是摩洛哥的商業金融中心地。
-------------------------------------------------------------------------------------------------------------------



美味的油莎豆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Source:  http://www.cas.cn/kxcb/kpwz/201010/t20101015_2988094.shtml




油莎豆是莎草科莎草属植物,也称油莎草。原产地在非洲和地中海沿岸国家。如今在埃及白尼罗河流域还有广泛分布。古代,油莎豆即是一种深受欢迎的野生 食用植物,甚至在人死后还作为一种供品陪葬,表明人对油莎豆的生死不离。在两千多年前埃及十二王朝的古墓中,就有供奉用的油莎豆。
油莎豆的名字很有趣,第一个字当然表示了它富含油;第二个字是它的属性,属莎草科,是长在沙地上的草;第三个字是它的形态,它如花生豆一样,结在地 下,大小也与花生相似,实际上如马铃薯一样是地下块茎,既可以直接食用,还可以作为种子进行繁殖。不过,它的外皮紧紧包裹,不像花生豆还有外壳。你要嫌麻 烦,不用去皮也可食用。
油莎豆非常好吃,其味既如花生,又似核桃,吃起来满嘴油香,但比花生多一些甜味,比核桃又多一些水分。有人将油莎豆称为“地下核桃”,又有人称它为“浓缩食品”或“天然食品加工厂”。总之,对它用尽了赞美的话。
油莎豆的确不负众望,富含脂肪、淀粉、糖分、蛋白质、纤维素、树脂等,含酶就有10种之多。而灰分只有2%,也就是说基本没有什么可浪费的。
油莎豆姓“油”,就先说油吧。油莎豆含油率最高36%,最低也有10%。我国栽培的油莎豆含油率在15~30%,综合在20~30%。我们刚引入的 油莎豆最初含油率只有12.27%,种了一年就上升到22.18%。油莎豆不仅含油多,品质也非常好,可与最好的橄榄油、杏仁油相媲美,还可供作润滑油, 与蓖麻润滑油相似。油莎豆油饱和酸20%,油酸64%,亚油酸11%,亚麻油酸2%,不饱和油酸占了绝对多数。
油莎豆淀粉含量也很高,在12~42%,一般15~30%,在吐鲁番沙漠站种植的油莎豆淀粉含量为15.06%,淀粉中直链淀粉占24.48%,支 链淀粉占66.42%。榨完油后的油莎豆饼渣每百斤可制油莎豆面粉40~50斤,发热量超过了小麦。百斤油饼还可出50~70度的白酒25斤。
榨油后的豆饼含糖9~27%,一般2~20%,每百斤油饼可制饴糖60斤。
油莎豆蛋白质含量3~10%,一般5~7%,可被胃蛋白酶消化的占70.59%,消化率很高,并含17种氨基酸,营养很丰富。
除了块茎可食外,油莎豆地上茎叶营养也很好,含粗脂肪7.6~8.9%、糖10.6%、粗蛋白9.82%、粗纤维19.3%、灰分10.89%。一 亩油莎豆在营养期可产鲜草1250~1500千克,折干草450~500千克;收获期时仍可产鲜草1000~1250千克。新疆最高每亩可产1600千克 鲜草,是优等的饲草。
我国在1960年由保加利亚引入油莎豆栽培,如今许多省区已有栽培,但面积都不大。新疆1964年引入栽培,产量在国内最高,亩产块茎多在500千 克上下。按此计算,一亩油莎豆可获油46千克、油饼约250千克,可产面粉100千克、酿酒62千克、制饴糖150千克,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

Wikipedia: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油莎草

油莎草的利用史

最早種植油莎草的是古埃及人。他們在尼羅河谷種植油莎草。而隨後,油莎草這種作物被傳播到廣大的區域,只要氣候和土壤適合就可以種植。現今主要商業性種植區域是在西班牙,集中於瓦倫西亞地區。

移除油莎草

當油莎草成為花園或草坪上的雜草時是極難去除的。這是因為油莎草的根系是分層的,且根與根之間彼此相連。整個根系可達50公分以上的深度。油莎草的塊莖也和整個根系以脆弱的根相連。在外力拉扯時,這些根極度容易斷裂,故相當難將植株連同整個根系及塊莖一起拔出。只要有一個塊莖留在土壤中,整個油莎草種群就會重新長出。所以,唯一能完全移除油莎草的方法就是將整片土壤挖開到至少50公分,並且篩過,確定沒有任何塊莖殘留其中。最常見的移除法是將所有挖出的土壤丟棄,再回填新的土壤。但即使使用這種極端的方法,也不能保證所有塊莖都完整的被移除。如果用力拉扯油莎草的植株會造成許多脆弱的根斷裂,這會刺激根系去產生更多塊莖,使得情況更加糟糕。因為這個原因,油莎草只能用手去除,而不能使用任何機械。油莎草對許多常見的除草劑有抵抗力,所以這些化學物質對它幾乎沒有影響。即使多次噴灑像浪達(roundup)之類的除草劑,也只能殺死7公分以下的嫩莖,並不能殺死所有根系及塊莖,故只能控制情況一下,不久後整個種群又會再長回來。但假若持續不斷的噴灑,植株將會消耗相當大的能量再生長新芽上,以致於死亡。但這種做法需要相當大的耐心,因為在植株死亡前一旦停止噴灑,植株將會很快的回復原狀。

延伸閱讀: An Oxford University study has concluded that our ancient ancestors who lived in East Africa between 2.4 million and 1.4 million years ago survived mainly on a diet of tiger nuts   http://www.ox.ac.uk/news/2014-01-09-ancient-human-ancestor-nutcracker-man-lived-tiger-nuts 
















2017年11月29日 星期三

東江食水倒落鹹水海?

博主補充: 設沙田 (63萬人, 2011)和大埔(32萬人)人口總數為壹百萬, 每人每日用 0.224 立方公尺計 (假設淡水沖廁, 生活用水132公升 + 沖厠92公升) 18頁 http://civic-exchange.org/wp-content/uploads/2017/05/20170904-Water-Report-Chinese-final.pdf, 每天生活污水總數即為 22 萬4 千公噸, 若能收集一半 11 萬 2 千公噸, 可提供郊野公園滴灌樹苗有多少?  設每樹苗每天需水一公升, 每公噸可供應一千樹苗, 112,000 公噸水可供 112,000,000 株樹苗(一億一千二百萬株樹苗).  設每樹占用 10 平方公尺面積, 每平方公里可容十萬株樹苗.  一億一千二百萬株樹苗占用 1120 平方公里, 比香港(1,105.6平方公里) 稍大.


需滴灌之旱季每年只占六個月(10月至3月). 大帽山海拔957公尺, 泵一立方水上頂需約 5 度電. 獅子山海拔495公尺, 泵一立方水上頂需約 3 度電, 馬鞍山海拔702公尺, 泵一立方水上頂需約 4 度電, 午夜用電低峰時較便宜.  

其他山峰高度: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香港山峰 
---------------------------------------------------------------

豈能把食水倒落鹹水海 

轉載自明報  2013年11月25日  "豈能把食水倒落鹹水海"
 https://news.mingpao.com/pns/豈能把食水倒落鹹水海/web_tc/article/20131125/s00003/1385315549223


【明報專訊】香港每年花上超過30億元向內地購買東江水,而由2006年至今,卻因為部分水塘滿溢而把價值11億元的食水排放落海,把上天送給港人的珍貴天然資源白白浪費掉。政府應跟工程專家學者合作,改善儲水基建,好好利用從天而降的甘露。雖然根據目前協議,減少東江水輸港也不能節省購水開支,但基建改善後,日後跟內地商討新一輪供水協議時,會有更大的談判空間。

香港逾七成食水來自東江水,但香港的水塘基建仍十分重要。香港目前的供水政策是,在雨季期間會優先使用水塘存水,再因應用水量決定輸入多少東江水,只是香港的水塘並非全部聯網,要是部分小型水塘滿溢,食水也無法運到未滿的大型水塘儲存,唯有眼白白排放入海。本報今日報道,由於今年雨水充足,單單今年首10個月已把4000萬立方米食水倒落海,2006年至今累計排放了2.43億立方米,按東江水價總值約11億元。

東江水不會取之不盡
必須珍惜天然水資源

雖然根據目前協議,購水開支跟輸港水量沒有直接掛鈎,減少輸水也不能節省開支,但錢並不是公共政策的唯一考慮因素,從愛護大自然的角度而言,上天送給香港的珍貴天然資源,不應白白浪費掉。何况東江水也不是永遠取之不盡的,水務署2012年的文件就指出,東江流域的水資源已開發到極限,當出現嚴重旱情時,整個區域均可能缺水。假如香港有更大能力收集食水,適時減少東江水輸港,對香港應最為有利。

香港目前共有17個水塘,但只有兩個獨立「小聯網」,包括船灣淡水湖、萬宜水庫、下城門水塘可「互通」;城門水塘的雨水亦可單向分流至九龍水塘群組,共有4個小水塘。政府於2007年計劃興建輸水隧道,把九龍水塘群組的溢流轉運往容量較大的下城門水塘,但計劃仍在地質勘探和設計階段。水務署表示,再為其他小型水塘建立聯網效用不大,又強調已採取適當措施,例如在雨季前降低水塘總存量,以騰出空間儲存雨水。

由此可以預計,水務基建若沒有大幅改善,倒水落海的情况勢必持續。香港山多平地少,擴建水塘或加大聯網確有不少技術困難,但香港過去連年水浸山泥傾瀉,經工程人員不懈努力,不是把香港建成一級安全城市嗎?若香港真的重視珍貴的天然甘露,工程困難應有能力克服,即使不能全部聯網,提高調節能力以減少浪費,相信總有空間可做到。

情况與香港類近的新加坡則進取得多,星洲政府除了積極推動節約用水,2010年資料顯示,新加坡從外地購水只佔用水量四成,其餘六成來自雨水、海水化淡及再造水,香港雖然也有計劃再次引入海水化淡,但現階段只是杯水車薪。說到底,香港如此暴殄天物,只因食水得來太易。事實上,內地不斷城市化,東江水不會永遠取之不盡,香港應盡力提高利用雨水的效率,減少依賴內地。港府明年將與廣東省洽談新一輪供水協議,港府除應為香港爭取一份更有彈性、按量計價的供水協議外,香港的水務基建也應加緊改善,努力減少浪費。

-----------------------------------------------------------------------------------------

香港按需取東江水 “倒錢入海”已是舊聞


 
  
中評社香港2月28日電/東深供水工程從1965年3月運行至今已整整50年。回顧這一運轉半世紀的工程,它的主管單位--廣東粵港供水有限公司董事長徐葉琴感慨:“東深工程是中央對香港的厚愛。即便深圳、東莞缺水,我們也要保證香港每年的供水量分毫不少。”面對有港人質疑大量花錢買的食水被政府排入大海,徐葉琴表示,從2006年起供港食水就採取“彈性供應”方式,2011年起更是“按月通知用水量”,至今已有近10年未發生“供水過剩”現象,“倒錢入海”、“浪費資源”一說已是舊聞。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東深供水工程不僅連接了內地和香港的情感,主管單位也在50年間切實保障了東江水質的安全和香港市民的使用量。但回憶這一供水歷史,徐葉琴無奈感慨,半世紀以來,有些香港人對於內地犧牲自身發展保證香港用水的“感恩之心”已經減弱了。

  徐葉琴憶述,上世紀60年代,香港因缺水而面臨生存危機時,廣東省曾免費向香港提供淡水應急,但為了長遠解決香港同胞用水困難,又興建東深供水工程,從東江引水供給香港。“當年很多香港人是帶著感激之情專門來參觀深圳水庫。”

  到了80年代,香港經濟逐漸起步並於90年代進入高速發展,而彼時,對水的需求量也逐漸增大。“基本上是一年要求廣東增加1000到3000 萬立方米的供應量,為了滿足香港的需求,從70年代開始,東深供水工程進行4次大規模擴建、改造,累計耗資76億元。供水能力也提升到現在的24億多立方米,並答應優先保障香港每年最高8.2億立方米的水量。”

  徐葉琴說,在香港經濟蓬勃發展的時期,深圳也進入高速建設期,如果碰巧遇上東深工程機組檢修,停水1小時,深圳市政府就得承受很大壓力。“為了保證香港用水,當時深圳、東莞等地的用水是受到限制的,政府甚至因此被市民罵。保證對港供水量真的是對香港的厚愛。”

  近10年未發生“供水過剩”

  香港用水量的下降發生在1997年金融危機後,當時,香港政府按照原計劃用量購買東江水,但因香港降雨充沛,水塘儲水充足,甚至出現水塘滿溢、向海裡排水的情況,此舉被認為是“倒錢入海”,漫罵聲延續至今。對此,徐葉琴肯定地說,香港已有近10年未發生“供水過剩”。據介紹,早在2006 年,香港就和廣東省簽訂“彈性供水”協議,根據協議,香港每年向廣東支付一筆固定款額,從而獲得每年最多11億立方米的供水量,但具體供應量是根據香港的實際需要提供。而根據2011年簽訂的供水合同,更是“按月通知用水量”,目前該合同即將到期,雙方將商議新的供水合同。

  水資源儲蓄須有計劃性

  對於香港市民質疑,政府購買超過實際需求的用水,徐葉琴解釋,水是稀缺資源,其儲蓄、供給是有計劃性的,這個數量是考慮到可能出現的百年一遇旱情。“歷史上香港用水的最高峰的確只有8.2億立方米,但水資源在枯水期和豐水期的水量差距非常大,我們必須提前計劃儲蓄、供給量,避免水荒。目前的供給方式不僅保證香港在水荒時有足夠的食水供應,在高集水量的年份,又可避免輸入過多東江水而浪費水資源,同時亦可減省輸水費用。”

  徐葉琴舉例,東深供水工程在蓄水、供水等環節會消耗大量電資源,因此每個月粵海水務都會根據實際需求量向廣東省申請用電。“如果供應了大量的水不使用也是浪費電資源。”

-----------------------------------------------------------------------


香港的氣候

 轉載自香港天文臺: http://www.weather.gov.hk/cis/climahk_c.htm

香港位於亞熱帶,差不多有半年時間氣候極為溫和。許多人認為十一月和十二月的天氣最好,風和日麗,氣溫適中。一月和二月則雲量較多,間中有冷鋒過境,帶來乾燥的北風;市區氣溫有時會降至攝氏10度以下。新界和高地的氣溫,有時亦會降至攝氏零度以下,並有結霜現象。


三月和四月的天氣也很好,但間中極為潮濕。霧和毛毛雨使能見度降低,有時更令到航空和渡輪服務中斷。

五月至八月的天氣炎熱潮濕,間中有驟雨和雷暴,在上午尤為常見,下午氣溫經常升逾攝氏31度,晚上則保持在攝氏26度左右。七月通常會有一段維持約一至兩星期,有時甚至更長的晴朗天氣。
七月和九月是本港最有可能受颱風影響的月份,但其實由五月至十一月期間都有可能受不同強度的熱帶氣旋吹襲。在北太平洋西部、東海及南海上,每年平均有30個熱帶氣旋形成,其中半數達到颱風強度,最高風速為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


當熱帶氣旋集結在本港東南約700至1000公里時,本港天氣通常晴朗酷熱,但黃昏時卻可能有局部地區性雷暴。若熱帶氣旋中心移近本港,風力便會增強,廣泛地區可能會有大雨。
熱帶氣旋帶來的大雨可能持續數日,引致山泥傾瀉和水浸,造成的災害有時比烈風的破壞還甚。
本港各區的每年平均雨量差別頗大,平洲約為1400毫米,而大帽山附近則超過3000毫米。大約80%的雨量是在五月至九月錄得。六月和八月通常是最多雨量的月份,而一月和十二月雨量最少。



1981-2010 年香港平均年雨量分佈
影響香港的惡劣天氣包括熱帶氣旋、強烈冬季及夏季季候風、季風槽及經常在四月至九月發生的狂風雷暴。水龍捲和冰雹偶有出現,降雪和陸龍捲則屬罕見。

2017年11月25日 星期六

Celtic 凱爾特人與羅馬人

凱爾特人不只用鹽, 也用鹽漬食物來交易地中海的產品.  凱爾特人吃大量的肉, 包括野生及畜養的.  鹽漬的肉是凱爾特的特產, 例如今天的蘇格蘭鹽漬鳥肉 57頁,Mark Kurlansky <<鹽 Salt: A World History>> 臺北,  藍鯨出版社, 2002   openlibrary.org 免費閱讀   

西元前 390 年, 凱爾特人攻陷羅馬, 並统治羅馬四十年. 根據羅馬史學家 Plutarch 的估計, 在凱撒統治下的羅馬文明, 在與 Gaul 高盧長達十年的戰役中, 大概摧毁了八百座城市和村落, 俘虜了三百萬人.  在羅馬戰役結束之受, 劫後餘生的凱爾特人, 成為孤立在遙遠大西洋海的民族, 包括伊伯利亞半島, 不列塔尼半島,  英格蘭, 威爾斯, 愛爾蘭, 蘇蘭以及島 Man.  這些族群都被日後單一民族國家的史學家, 描寫成阻撓建立偉大國家, 諸如英, 法及西班牙等國的反動者. 凱爾特人在鹽礦, 鐵器, 農業, 貿易及馬術的發明, 豐富了羅馬帝國.  凱爾特人的火腿也成為羅馬佳餚 60頁

羅馬人似從凱爾特 (無文字) 身學到用大量的鹽來醃漬火和猪肉製品.  香腸 - 不管是豬肉還是其他肉類, 都用鹽來存: 調味後, 填入動物的腸, 膀胱, (猪肚)類天然囊袋中. 有些從高盧進口, 也有些是當地製作的.  今日, 許多法國及義大利的香腸配方, 都是從羅馬時期便一直流傳至今 65頁


原本, 火腿及香腸是羅馬征服北方帝國之後所引進的. 根據西元前一世紀旅行經驗豐富的希臘歷史學家 Strabo 斯特拉博的說法, 羅馬品質最優的火腿是出自勃艮地 Burgundy 的森林(今法國東南部).  當時, 這些森林屬於凱爾特人, 但習慣將凱爾特的歷史納為己有的法國人, 他們將一位凱爾特的領導 Vercingetorix (意思是戰士之王) 說成是法國的英雄, 卻堅持火腿雖然是來自凱爾特的 Gaul 高盧, 但却是法國人發明的. 而羅馬人則從許多凱爾特的地區, 包括現今的德國, 進口火腿. 先乾燥, 鹽漬, 然後用當地一種獨特的樹林煙燻成的 Westphalia 火腿, 至今當地仍遵循這種配方,十分受羅馬人的歡迎 65頁


--------------------------------------------

延伸閱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凯尔特人









北歐與英國如何替代地中海的香草


博主補充:  一般歐洲人會用菊苣, 或炒大麥替代咖啡, 詳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菊苣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ffee_substitute


Wikipedia:
咖啡代用品是指非咖啡,但因為外觀、口味類似咖啡,因此用來代替咖啡的產品,多半也不含咖啡因。咖啡代用品的使用可能是因為醫藥上、經濟上或是信仰上的原因,也有可能只是因為無法取得咖啡,烤穀物飲料常常作為咖啡代用品。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有用橡子來代替咖啡,菊苣的根部或是穀物烘焙及磨碎後也可以作咖啡代用品。

有時會用咖啡代用品來製作給小孩的食品,或是給其他需避免咖啡因的人的食物,有些人認為咖啡代用品比咖啡要健康。也有人是因為信仰上的理由而食用咖啡代用品,例如摩爾門教徒不喝咖啡,但是有些熱飲可以喝,因此也有摩爾門教徒用咖啡代用品來取代咖啡.

------------------------------------------------------------------------------------------------------------------

過去數個世紀來, 當北歐與英國無法取得地中海的刺山柑 caper (西洋白花菜 Capparis spinosa 的蕾芽, 廣泛生產於法國, 義大利, 土耳其, 以色列, 西西里, 突尼西亞等地中海國家和地區) 產品時, 人們就用旱金蓮 nasturtium 西洋菜花苞作替代品, 一如以下的英國食譜: 392, Mark Kurlansky <<鹽 Salt: A World History>> 臺北,  藍鯨出版社, 2002   openlibrary.org 免費閱讀   

醃旱金蓮 nasturtium indicum 西洋菜花蕾: 

在開花前採集蕾芽, 置於陰涼處三至四個小時, 放進上釉的陶器, 倒入上好的醋, 覆上木板, 放置八到十天後取出, 輕壓, 丟進新鮮的醋裡, 保存和先前同樣久的時間, 重覆做到第三次後, 連同醋和一點鹽, 一起裝入桶中.  John Evelyn, <<Acetaria: A Discourse of  Sallets, 論輕盔>>, 1699
-----------------------------------------------

Wikipedia:

續隨子Capparis spinosa),又名刺山柑馬檳榔棘風蝶木西洋風蝶木酸豆水瓜柳水瓜榴或是水瓜鈕,是一種多年生的有刺半蔓性灌木,屬於山柑科山柑屬。續隨子的葉厚身、對生、呈鵝卵形,有大大的白色到粉白色的花朵。原產於地中海的續隨子,是當地的野生植物,會在石牆或岩岸生長。當地人會把植物的果實醃製,可作調味用途。有藥效,是涼茶的成份之一。花蕾及果實可食用,但一般都會先醃製。

分布[編輯]

續隨子原產於地中海沿岸,主要的栽培地在法國義大利西班牙

食用[編輯]


續隨子的獨特風味來自果實和花蕾中的癸酸,可用於料理藥味沙拉中使用:一般的做法,是把續隨子的花蕾醃製待用。煙三文魚的獨特香味亦是源於續隨子。除了癸酸以外,花蕾及果實還含有芸香甙阿魏酸芥子酸。亦有把續隨子與牛油混和,然後塗在麵包上食用,或用來作披薩餅的餡料。
---------------------------------------------------

NASTURTIUM INDICUM (L.) 西洋菜

Source: http://www.mpbd.info/plants/nasturtium-indicum.php
Family: Brassicaceae
Bengali/Vernacular Name: Ban Sarisha.
English Name: Water Cress.西洋菜
Description of the Plant:
An annual erect herb, 15-45 cm high, branched from the base. Leaves ovate-lanceolate, runcinate-dentate; lower leaves 7.5 cm long, inciso-pinnatifid or lobed at the base; upper leaves dentate above the base, subentire at the apex. Racemes terminal, many-flowered, much elongate; flowers small, yellow. Pods 12-19 mm long, straight or slightly curved.



NASTURTIUM INDICUM (L.)



Using Information:
The plant is considered diuretic, stimulant and antiscorbutic. Seeds are laxative; usefull in asthma, chronic catarrh and pyorrhea (Yusuf et al. 2009).

Distribution:
All over the country in waste lands.
----------------------------------------------------------------------------- 

Wikipedia : 

西洋菜原產地在歐洲、地中海東部。羅馬早期用作為醫療藥用,抗壞血病。在西歐黑暗時代開始,視為蔬菜食物。14世紀的英國和法國有人工種植,1750年在德國有大量栽培,農藝傳至紐西蘭、澳洲、南非等地方。1780年後出現於熱帶,如東南亞、台灣、中國廣東、廣西等。

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德國和英國的鹽生產(缺陽光)

一匹馬所須的鹽分是人類的五倍, 而一隻牛則大約是十倍 17頁, Mark Kurlansky <<鹽 Salt: A World History>> 臺北,  藍鯨出版社, 2002   openlibrary.org 免費閱讀   

1650 年, 英國利物浦 Cheshire 柴郡森林的木材所無幾, 煤要從其他地方運來 185頁


1712年, 英國人 Thomas Newcomen 發明了蒸汽引擎, 開放了工業革命 - 第一部蒸汽引擎就是運用在汲水.  引擎與後續的改良都受到英國和美國製鹽者的熱烈歡迎, 因為這兩國都擁有蘊藏豐富的燃料, 絕大多數是煤.  但在德國, 他們既沒有足夠的陽光來蒸發鹽, 多數鹽泉的濃度又低, 燃料的價格就成了大問題.  蒸汽引擎太過耗費煤了 292

北美殖民地還是無法生產出足夠的鹽, 供應他們所需 214頁.  依賴外地鹽的慘痛記憶是永遠也無法抹滅的 215頁

從羅馬時代起, 鹽水進入了鹽場之後的處理程序, 就沒有多大的變化, 一樣是用鉛 (博主懷疑會中鉛毒, 註一) 鍋來蒸發鹽水, 以煤 (美國和德國, 奧地利有用柴的) 來加熱.  即使到了十九世紀, 引流鹽水的管子還是用中間挖空的樹幹做成的.  除了鍋子大些, 以及利用煤取代木材之外, 大部份的過程都和 Georgius Agricola 在 1556 年所寫的 <<金屬>>中描述的一樣, 這本書依然是歐洲標準製鹽方法的教科書.  1912 年, 由 Hoover (後來成為美國總統) 及其妻 Lou Henry Hoover 翻譯成英文 308頁

在十八世紀末期, 利物浦 Cheshire 柴郡的岩鹽 (不需要燃料, 一罐六磅 pounds 庒 (1 pound lb = 454 gram) , 二磅一袋, 3/2 磅的鹽磚) 產量大為增加, 並積極獵取海外市場.  由於英國政府的保護, Cheshire 柴郡的鹽此北美鹽便宜, 而且容易取得, 北美的鹽業一落千丈, 養成依賴英國的鹽.  然而這就是殖民主義的運作方式 210-211頁

大英帝國原本可以提供本國鹽相當大的市場, 但是 Liverpool 利物浦的鹽價及品質都比不上印度殖民地 Orissa 奧利薩的鹽. 1790 年, 當英國要求買下奧利薩全部的鹽時,馬拉塔族的统治者 Raghuji Bhonsla 拒絕了這項交易, 因為他了解英國試圖消滅奧利薩的鹽, 好讓英國的鹽可以維持人為干預的高價.  但是當英國人遭到拒絕時, 他們竟禁止奧利薩的鹽賣往孟加拉.  因為奧利薩和孟加拉的交界處是一片濃密的森林, 難以巡守, 於是這項新禁令第一效應是創造了組織完善的走私集團. 從奧利薩來的廉價違禁鹽湧入孟加拉, 英國的鹽在此地還是無法與其競爭.  1803 年, 英國以打擊違禁品為名, 軍隊出兵攻占了奧利薩, 並將之併入孟加拉.  1804 年 11 月 1 日, 奧利薩的鹽變成英國的專賣品.  私下買賣鹽被完全禁止, 那些擁有鹽產的人必須立刻以一個固定的價格賣給政府.  鹽的運送也被禁止, 即使是為船員準備足夠使用的鹽都必須在英國嚴格的監視下進行.  十年內, 除了英國政府外, 任何人生產鹽都是非法的.  他們建立了一套報酬優厚的線民舉報系統, 以防止鹽私下交易 317

許多印度人的叛亂和動盪, 都是因為這項殘酷, 不公平的專賣權而起, 而他們只是東印度公司裡沒有價值的奴隸.  為強化公司自己的財富, 據推測, 他們經常買斷所有港口和市場的鹽 Mary Eaton, The Cook and Housekeepers Complete and Universal Dictionary, 1822, 318


Hernan Cortes 柯爾特斯讚賞 Tlatoque 藉由戒鹽, 維持了部的獨立, 免遭阿兹特克人Aztecs 的壓迫.  他們不吃鹽, 他們的土地不產鹽, 他寫道.  就像英國人一樣, 他們擔心會過度依賴鹽 197頁

今日在美國的鹽產量裡, 食用鹽只占百分之八, 51% 用在防止路結冰上 406頁


註一: 威爾斯以北有銀礦, 當银萃取出後, 便留下了鉛, 那是羅馬人用來製作大平底鍋的原料.  有些鍋子重量超過三百磅, 用來燒煮鹽水, 這是最早在英格蘭用鍋子蒸發而成的鹽 (博主懷疑會中鉛毒)173頁, Mark Kurlansky <<鹽 Salt: A World History>> 臺北,  藍鯨出版社, 2002   openlibrary.org 免費閱讀   

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

中國式鹹魚被列入致癌物?轉載自BBC

中國式鹹魚被列入致癌物?癌症專家怎麼說

2017年 11月 20日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2051032

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 鹹魚料理是廣東人喜愛的菜式之一
「中國式鹹魚」與酒精飲料、檳榔、吸煙、二手煙以及口服避孕藥中的雌激素,同屬對人類確定有致癌風險的「一類致癌物」。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公布致癌物清單,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在網頁公布中英對照版,在對人類確定致癌的116種「一類致癌物'」中,「中國式鹹魚」(101 96  Salted fish, Chinese-style)引起網民討論。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對BBC中文表示,這份清單只標出一類致癌物是什麼,並沒有提及暴露在致癌物中的時間長短或濃度與癌症的關聯性,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能免則免」、「盡量少接觸」。

IARC將致癌物由「確認致癌」到「很可能不致癌」依程度分為四個級別。



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 1955年香港的鹹魚攤檔。

為什麼特別指出「中國式鹹魚」而不只是廣義的「鹹魚」?賴基銘醫師表示,中國式鹹魚製作時並沒有將魚的內臟取出,臟器經過化學作用後會產生致癌的亞硝酸胺 (博主指上圖 1955 年所有鹹魚的內臟均已被取走).

廣東人的鼻咽癌的比率特別高,賴基銘醫師認為這和廣東人喜歡吃鹹魚的飲食習慣有關。

「鹹魚翻身了」


Getty Images  (博主指上圖所有鹹魚的內臟均已被取走)

鹹魚是中國華南地區盛行的食物,在世界其他沿海或海島地區,居民也會將捕獲的魚曬乾以長期保存。

鹹魚在粵語中有「死屍」的涵義,香港明星周星馳在《少林足球》中的台詞:「做人如果冇夢想,咁同條鹹魚有咩分別呢?」(做人如果沒有夢想,那和一條鹹魚有什麼分別?)成為流行語,「鹹魚」一詞在網絡世代的引申義更加多元。

網民對「鹹魚致癌」的新聞反應熱烈,微博網民「我是丁彬」留言說:「鹹魚翻身了。」網民「晉源」則說:「這下鹹魚確實不好翻身了。」
「某某喝水」留言:「鹹魚也是有夢想的!」
「CHENX1NKE」說:「連條鹹魚都做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