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8日 星期四

何延忠治沙治水十八载

“沙漠渔夫”何延忠改善生态兴业惠民

治沙治水十八载

《 人民日报 》 付 文  2018年02月10日  

 

轉載自:  (有片)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8-02/10/nw.D110000renmrb_20180210_2-10.htm
 在甘肃省敦煌市阳关镇库姆塔格大沙漠的边缘,记者见到了头发大半花白、一身旧迷彩服的何延忠。他已经在这里和风沙、洪水战斗了18年。
  从2001年到阳关至今,何延忠遭受过沙尘暴、大洪水等数次“灭顶之灾”,一度钱都赔光了。但他初心不改,一次次顽强地站了起来。如今,他和同事们已经让沙漠“撤退”了5.6公里,开凿了19条分洪河道,建起了一座虹鳟鱼养殖基地。人们称他为“沙漠渔夫”。
  “没有好的生态环境,干啥产业都无从谈起”
  何延忠是兰州市永登县人。30多年前,他就开始接触虹鳟鱼养殖。在他的带动下,永登成为闻名全国的虹鳟鱼之乡。
  “永登位于祁连山东端,能不能到西边去养虹鳟鱼,然后沿着祁连山建设一条祁连冰川高寒冷水鱼产业带?”2000年3月,何延忠来到了敦煌市阳关镇。
  阳关镇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处,紧邻库姆塔格沙漠。这里全年降水仅30毫米左右,沙尘暴猖獗,是敦煌抗击风沙的第一道防线。当时的监测资料显示,沙漠以每年4到10米的速度向城镇推进;阳关地区西土沟的水流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每秒0.83立方米,下降到2001年的0.35立方米;每年汛期,这里又面临来自祁连山北坡冰川融水的威胁。
  何延忠告诉记者,他此前对沙害、水患的破坏力并没有太多认识。“那之前没见过大沙尘暴和洪水,也不知道危害到底有多大。当时就想着加快工程建设,尽快把鱼养起来。”
  2001年初,何延忠和当地政府签约,正式开建敦煌飞天生态产业科技园。几年之后,投资5.8亿元的沙漠高寒冷水鱼基地及飞天科技园水利工程终于建成,他从永登基地引入80万尾虹鳟鱼开始试养。正当他以为可以从此一帆风顺时,一场“灭顶之灾”悄然袭来。
  2006年4月的一天,一场五十年一遇的特大沙尘暴侵袭阳关。“那沙墙得有几十丈高,天一下子就黑了,飞沙走石。”何延忠说,以前也遭遇过大风,对鱼塘影响不大,但这次沙尘暴导致一半的虹鳟鱼陆续死亡。
  “没有好的生态环境,干啥产业都无从谈起。”何延忠给同事们打气,“虹鳟鱼需要的是好的水质和环境,如果把这里的生态弄好,不仅养鱼能赚钱,还能发展更多沙产业。”
  修筑沙坝,防风固沙,遏制“沙魔”。何延忠和同事们在库姆塔格沙漠的风口,移动沙丘石山500多座,拉运沙石料1亿多立方米,在阳关的最前沿筑起了21公里长的“沙漠长城”,设置沙障100多条,阻挡沙丘前进。
  如今的阳关,100多平方公里荒漠得到了治理,沙漠“撤退”了5.6公里。
  同时治理水患和沙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沙漠一般是缺水干旱的不毛之地,库姆塔格沙漠却长期面临水患的严重威胁。阳关洪涝灾害频发,到了汛期,洪水夹杂着大量泥沙奔腾而下,危害巨大。
  2007年阳关镇先后发生大小18次洪水,刚重建好的引水渠、鱼池等又被冲了个一干二净。“我真是欲哭无泪啊,心都凉透了!”何延忠说。
  何延忠请来了不少生态、水利专家实地勘查,共同寻找降服水害、沙害的办法。在专家指导下,何延忠带领工人们在洪水必经之路西土沟的上游,开挖了19条总长超过60公里的分洪梳流河道,层层调蓄洪水。在沙漠中开挖蓄水湖,提高地下水位,大面积种植红柳等植被,形成了9600多亩的湿地涵养水源。
  2011年6月16日,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泥石流直扑阳关镇。此前几年开挖的分洪渠道发挥了作用,将90%的洪水成功分流、化解,保护了阳关几千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2万多亩农田。
  阳关镇保住了,飞天生态科技园却再一次遭受毁灭性打击。“下决心不干了,临走之前,我又到沙漠里转悠,突然眼前一亮,看到一棵枯死的树上又发出了嫩绿色的芽芽。”何延忠心想,沙漠中的树都能这么顽强地生长,我更不能当逃兵。就这样,他又一次坚持了下来。
  如今,何延忠和同事们的努力终于开花结果:虹鳟鱼有了水源,洪水、沙漠也被“制服”。冬日暖阳照耀下,月亮湖、九连湖波光粼粼。

  这个同时治理“水患”和“沙害”的工程,被誉为“沙漠都江堰”。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司建华教授说,“沙漠都江堰”在减轻洪水造成的灾害的同时,增加地下水的补给和溢出量,针对内陆河流域“水患”与“沙害”的双重威胁,构建了洪水资源化—高效利用—生态治理的一套完整技术体系,形成了以水治沙的生态治理新模式。2014年,中科院在此设立了院士工作站。这一项目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业内人士预计2020年光伏发电有望实现平价上网

业内人士预计2020年光伏发电有望实现平价上网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记者黄晓兰李志兰)业内人士4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到2020年光伏发电有望实现平价上网,同时建议对光伏产业给予税费减免支持,推动产业适度规模化发展,为尽快实现光伏发电平价上网提供政策支撑。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李俊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预计到2020年,光伏发电将与煤电成本相当。据估算,目前中国光伏补贴的缺口累计为600多亿元。

  前来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介绍,近十年来,光伏发电系统成本下降了90%。产业适度规模化发展,促使设备、技术不断更新,是光伏发电成本下降的关键因素。

  刘汉元提出,为尽快实现光伏发电平价上网,建议更多发挥光伏产业的市场化机制作用,发挥其规模和成本优势。

  全国人大代表、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仁贤认为,光伏产业没有一定的规模,成本很难下降。根据光伏摩尔定律,规模扩大一倍,光伏发电成本可以大幅度下降。随着成本的降低,所需的补贴也将逐渐退坡。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宝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算了一笔账:如果将化石能源的污染成本计算在内,目前太阳能和风能的发电成本,实际上已经低于煤炭发电的成本了。钟宝申建议,加快实施能源生产与消费配额制,进一步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交易试点。

  刘汉元坦言,在光伏产业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各类税费成本已成为影响光伏产业发展、影响其比较优势形成、导致光伏发电需要补贴的一大因素。

  “从光伏发电端看,每度电的税费约为0.17元到0.23元。光伏发电成本中,实际上有50%到60%是财务费用。”对此,刘汉元建议,全面清理并减免光伏行业的相关税费,并通过市场化机制或者政策性措施解决光伏补贴资金问题。

莫迪欲对中国光伏征收70%关税!

莫迪欲对中国光伏征收70%关税!印度人抗议:这是要了我们的命!

2018-03-07  金十数据 轉載自: 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022647-1.html

前不久特朗普“高调”宣布,要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分别征收25%和10%的关税,让中美贸易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不过,对中国发起贸易调查最多国家并不是美国,而是印度(仅2017年上半年就达到12起)。如今,眼看一场全球范围内贸易冲突一触即发,印度又不甘寂寞地出来“搞事情”了。

据《金融时报》报道,印度保障措施总局(DGS)3月5日表示,将提议对进口自中国、马来西亚及较发达经济体的太阳能电池紧急开征一项税率为70%的关税,这个关税将立即生效并持续200天。数据显示,印度前10的光伏组件供应商就有8家来自中国,如果印度真的开征高额关税,这些中国企业必然损失惨重。

然而在印度内部,对于“是否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关税”还没达成统一意见,甚至已经炒成了一锅粥。以亿万富翁阿达尼控制的阿达尼集团为首,一批印度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呼吁征收此税,理由是定价低廉的中国竞争对手“伤害了”他们。但是,印度较小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商却激烈反对,它们认为这样会使太阳能电池板的成本大幅提高,IB Solar公司的董事马哈詹甚至表示:“征收这种关税就是杀了我们!”

莫迪向全世界夸下海口,没有中国却实现不了?
其实,印度是全世界最适合发展太阳能产业的国家之一。一方面,印度是一个能源匮乏且严重缺电的国家,有3亿人口无法正常用电,其高峰缺电量占总装机量的13%,市场需求量巨大。另一方面,印度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靠近赤道,平均日照量在全球前20大经济体中位列第一,每年大约有3000小时的太阳辐射,相当于5000万亿千瓦时的规模!

印度总理莫迪也看到了这一点,并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太阳能“黄金国”计划——到2022年将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提高到100GW,让印度彻底从化石能源转向可再生能源。目前,这一计划已经获得了世界银行的资金支持,日本的软银公司等企业还承诺投资200亿美元。然而印度虽然有了资金,技术能力却不争气——印度2017年(1-11月)进口了价值33亿美元的光伏组件和电池,其中90%来自中国!

印度一言不合就就对中国光伏企业“下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每年巨额的对华贸易逆差(2016年为526亿美元),在这一点上印美两国可以说是同病相怜——美国2017年对华贸易逆差为2759亿美元。但是,印度比美国更不讲道理:本国实力不足却总是好高骛远、贪图小便宜却又指责中国商品太廉价、很多方面要依靠中国却无时不刻地想“对付”中国......

法國計劃鋪設 1,000 公里太陽能公路(轉載)

為 500 萬市民提供潔淨能源!法國計劃鋪設 1,000 公里太陽能公路



隨著世界各地的天氣變得越來越反常,近年坊間積極提倡應採用太陽能或風力等潔淨能源,而且法國政府亦似乎有意擴大使用這類能源的規模,因為他們最近宣佈將會在未來 5 年內鋪設 1,000 公里長的太陽能公路,並足以為 500 萬市民提供所需的電力,是至今為止全球最長的太陽能公路。


其實類似的太陽能公路已非首次出現,因為 2014 年尾荷蘭 Krommenie 市就展開了一項名為 SolaRoad 的計劃,並於當地興建了一條長 70 米的太陽能單車徑。不過今次法國政府推行的 Wattway 計劃規模就應大得多,其太陽能公路總長度就達到 1,000 公里,而且更是專為汽車而設的道路。據法國生態及能源部長 Ségolène Royal 表示,每 4 米太陽能公路所產生出的電力就足以滿足 1 戶家庭的需求,而 1,000 公里長將可為 500 萬市民提供所需電力,大約佔全國人口 8% 左右。




據了解 Wattway 太陽能公路是由法國公路建築公司 Cola 及法國國家太陽能機構合作研發的項目,資料顯示為承受汽車的重量,所以每塊太陽能電池板雖然闊及厚度只有 15cm 及 7mm,但內部卻採用了相當堅固的矽晶體面板,再配合樹脂及聚合物所組成的多層基板,在保持足夠透明度讓陽光通過之餘,同時亦可承受重型貨車的重量,並具備防滑功能可減少車禍發生。


至於壽命方面,官方表示視乎路面使用情況可以使用 10 至 20 年,與一般道路差不多,而較早前他們就曾經進行過測試,並以 100 萬次汽車在上面行駛,結果太陽能公路依然絲毫無損。最後值得留意是有關計劃將不會增加法國政府財政負擔,因為他們將會通過增加石油燃料稅去提供所需資金,預計金額可達 2 億至 3 億歐元。

來源:EcoWatch、Twitter(LaRouteSolaire)

迪特福特人怎么就成了"中国人"?(轉載)

轉載自:
http://www.dw.com/zh/迪特福特人怎么就成了中国人/a-42664986?&zhongwen=simp


德国南部一个六千来人的小城,每年都会有一天变成"中国"。当地人认可"中国人"的身份,也为之而骄傲。


(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上巴伐利亚小城迪特福特(Dietfurt)这几天在中国火了起来,这个人口只有6100居民的地方每年都庆祝一次"中国狂欢节"(Chinesenfasching),为时一天。每到这时,放鞭炮、跳龙舞、穿唐装,狂欢节变成了浓浓的中国节日。同一般西方城市的唐人街庆祝中国节日不同,迪特福特的中国狂欢节基本没有华人参加,都是由清一色的、不会说汉语的当地人自己组织的。今年,这个节日恰恰是大年三十,同中国的春节碰到一起。


不会中文的“中国人”
该市的"官方语言仍是德语而不是中文",该市市长布劳恩(Carolin Braun)笑说,"不是不愿,而是不能。我们的中文太差了。"即便仅仅在狂欢节这一天也不行吗?"还是做不到。"


中国人”死守城门,不让税官入城

说"中国狂欢节"的节日地位,超过了西方欧美传统文化里的圣诞节,也许并不过分。圣诞节不在街上庆祝,不搞声势浩大的公开活动,而是在家里同亲朋好友度过,更具私人性、家庭性,狂欢节则是把表达的场地搬到了公开场所,手段也是极具夸张,还给素不相识的人提供交往的机会,总之是一场社会活动。迪特福特人正是把这场社会活动搞得绚烂多姿,生动有趣。

六千多人中只有一位华裔
如果平时来到迪特福特这个小城,也许感觉不到它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居民同德国其他地方的人没有什么区别,吃饭还是使用刀叉而不用筷子,但细心的观察者会看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喷水池。布劳恩市长对德国之声解释,全市共有7个喷水池,其中有3个被称为"中国喷水池",其中一个就建在市政大楼前。迪特福特城市官方网页写道,这说明,迪特福特人不仅认可了"中国人"这一头衔,他们还为此骄傲。

布劳恩市长说,全市6千多居民中只有一位华裔,但该市除中国人狂欢节外,同中国的联系相当频繁,每年夏天,这里都举行一个"中国周末",姊妹城市南京会派来艺术家给当地人献艺。迪特福特市还有两家企业分别在南京和成都开有分公司。

全民皆“中国人”


然而,迪特福特人怎么就成了"中国人"呢?城市官方网页上可以读到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该领地的主教觉得迪特福特人纳税过少,便把财政长官派到当地了解情况并顺便征收税钱。迪特福特人听说后关上城门不让这名收税官进城。后者愤愤地向主教大人告状,称迪特福特人像"中国人"一样躲在城墙后,完全不理睬主教派来的税官。当然这是传说,不是历史考证。

从1928年起狂欢节就有了中国元素
没有人能够准确地解释,从什么时候开始,迪特福特人有了"中国人"这一外号。该市的市志里从未有过这个提法。但零散的日历以及一些文献中,比如1869年的神父杂志里提到过迪特福特地区是"中国人区",类似唐人街的说法。这说明,迪特福特的中国人外号当时就已广为人知。

1928年,迪特福特人的狂欢节里第一次有了中国元素。吹奏班的乐手们首次穿着唐装公开演奏。纳粹德国期间,尤其是最后数年历经战乱,小城失去了狂欢的劲头,直到五十年代,人们才又恢复了庆祝狂欢节的传统,而每次,都有"中国人方阵"参加。1954年的狂欢节应该载入史册:人们在这一年狂欢节的"胡闹星期四"第一次选举了一名中国皇帝。此后,迪特福特的狂欢节"胡闹星期四"就摇身一变,成了"中国狂欢节"。
----------------------------------------------------------------------------------------------------

轉載自: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80220/1301137

明明是日耳曼民族的後裔,竟然自稱是中國人!?德國巴伐利亞(Bavaria)一個叫迪特福特(Dietfurt)的小鎮,每年2月都會舉行中國狂歡節,鎮上大部份居民都會穿上唐裝,舞龍舞獅大鑼大鼓,歡慶氣氛有與中國農曆新年如出一轍,唯一不同的是,他們全部都是德國人臉孔,當地小孩還在凌晨跑上街高喊:「今天我們是中國人!」

迪特福特小鎮的中國狂歡節始於1928年,已持續整整90年。每年的中國狂歡節,都是從第一天凌晨2時開始,全鎮孩子會穿上唐裝,跑到大街上一陣敲鑼打鼓,把全鎮居民叫醒,高喊:「今天我們是中國人!」當天上午,全城會禁止開車。這時,小鎮居民紛紛在家穿上自己喜歡的「中國風」服裝,等待下午的大遊行。

小鎮充滿著中國的氣息,彩旗飄揚,家家戶戶的門上、窗戶上、牆壁上貼滿了「福」、「喜」字。街頭巷尾到處都是漢字的小彩旗,寫着:「嗨!華人」,「華人,你好嗎」,「祝你生活愉快!」等標語。

下午的大遊行,在一片鑼鼓聲中進行。一名穿着皇袍坐上三層高轎的德國男人,在當地民眾用蹩腳中文喊着「福高皇帝」,在一陣歡呼聲中,出現在人們面前。在街上溜完一圈,「皇帝」會在簇擁下到他的「金鑾殿」宣讀《告臣民書》,祈求來年風調雨順,鎮富民安。

這時候,現場還會演奏中德兩國人都聽不懂的「巴伐利亞中國國歌」,十分搞笑。至於這個「皇帝」不是世襲的,而是由民眾在狂歡節上就用砸金蛋的方式隨機選出來。這個「皇帝」在連續的5天狂歡節裡,就連當地鎮長都要被貶職為他的大官吏。

如今,在迪特福特,中國狂歡節已經成為當地人最重要的節日,甚至超越了歐美傳統的聖誕節。最有趣的是,迪特福特鎮的居民明明是純正的日耳曼人,大部分人連一句完整的中國話都不會說,只會一些簡單的中文詞。但他們還是要把中文定為他們的官方語言(歐洲唯一一個把中文當官方語言的地區),還喜歡將自己的家鄉稱為「巴伐利亞的中國」。(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