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2017年12月15日 CCTV4
《远方的家》《一带一路》摄制组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行程。
中世紀以來, 每年的大西洋與北海鯡魚
herring 便會以一千萬條的群體游經英國, 幾個月後便到達荷蘭的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
阿姆斯特丹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紀時的漁村。當時便有 20 萬人作為漁民依靠打鯡魚為生, 發展出漁船, 碼頭, 鹽業, 漁業,
基本上確立了阿姆斯特丹是建立在鯡魚骨頭上的城市. 現時五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六是阿姆斯特丹的鯡魚節.當地的鯡魚卵很難買得到, 因為日本過新年把魚卵都買走了.
維基百科說人們曾在附近阿姆斯特爾河上建築水壩,阿姆斯特丹就得名於此。原來的名字「Amstelredam」,意指「阿姆斯特爾水壩」。17世紀是阿姆斯特丹歷史上的「黃金時代」。阿姆斯特丹是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港口和銀行業中心, 以海上馬車夫
sea coachman著名.
與北歐(包括丹麥)等地一樣, 那手掌大小的鯡魚是生食的. 市場上的魚販只消把頭, 鱗, 皮, 腸,
骨等迅速割走便供應顧客. 顧客把已開邊的整魚從尾巴倒提起, 和着小洋葱粒, 仰着頭向天張開大嘴把魚一口吞吃, 並以此國粹引以為榮. 小姐們可要求漁販把魚切小件並用牙簽逐一吞食. 搜索 Dutch herring 便有大量影片供應.
隨着季節來到的鯡魚群成為英國和荷蘭經濟上不可缺的物資. 在中世紀的英國, 每年春天, 看守海域的人會站在英國東部重要的海防點, 偵察鯡魚群的到來. 看守的人會用棍子指示魚群的方向. 在六月初, 魚群游經的第一站是
Shetlands 島的 Crane Head, 直到九月時, 抵達 Yarmouth. 早在十四世紀起,
Yarmouth 每年從九月二十九日到十一月十日都會舉行慶典, 為鯡魚季節劃下句點, 而這個活動也吸引了歐洲各地的鯡魚商人前來共襄盛舉 136頁 Mark
Kurlansky <<鹽 Salt:
A World History>> 臺北, 藍鯨出版社, 2002
openlibrary.org 免費閱讀.
就像威尼斯載運鹽的船隊一樣, 荷蘭的鯡魚船隊也被訓練成武裝海軍, 在歐洲及加勒比海無數的戰爭中, 成為對抗英國的專業海軍艦隊.
1652 年, 英國的海軍摧毁了荷蘭的鯡魚船隊, 於是, 荷蘭便和英國訂下和平條約, 英國進而取得荷蘭的王位.
但是法國這個產鹽大國試圖取得食鹽的控制權, 成為世界的強權國家 137頁 Mark
Kurlansky <<鹽 Salt:
A World History>> 臺北, 藍鯨出版社,
2002
鯡魚依舊在波羅的海和北海間, 以沒有人能預測的途徑自由來去. 挪威, 丹麥和瑞典間的海域叫 Skagerrak 海峽, Kladeshomlen 是位於海峽裡的岩石小島, 離瑞典海岸線外僅數公尺之遙. 自有歷史記載以來, 有六次鯡魚群經過的記錄. 第一次是在十六世紀, 而後鯡魚離開了, 直至 1780 年再度回來. 1780 到 1808 年間, Kladeshomlen 再度有鯡魚群經過. 村人在水裡煮鯡魚, 浮在處面的油脂則用來點燃巴黎和倫敦的街燈 374頁 Mark Kurlansky <<鹽 Salt: A World History>> 臺北, 藍鯨出版社, 2002
大西洋鯡魚較波羅的海鯡魚大, 油脂含量較多, 超過體重達一成. 當波羅的海鯡魚產業和漢薩同盟 (1358 - 1750)衰退後, 英國的大西洋鯡魚產業一直維持到 1970 年代後才崩解 91頁, Price, Bill <<Fifty Foods that Changed the Course of History, 改變歷史的 50 種食物>>臺北積木文化, 2016
波羅的海的鯡魚消失了, 而北海的鯡魚卻處處可見, 這樣的發展使英國和荷蘭更為強大, 漢薩同盟卻衰敗下來 136頁 Mark Kurlansky <<鹽 Salt: A World History>> 臺北, 藍鯨出版社, 2002
Brielle Dutch 布里勒, near Rotterdam
Brielle Dutch 布里勒, near Rotterd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