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7日 星期四

43歲的周恩來以燒豬招待猶太白修德的抗戰歴史


  周恩來 1898 - 1976    白修德 1915 - 1986  

In Search of History: A Personal Adventure – July, 1978

by Theodore Harold White  p.119 - 120


Source: http://history.sina.com.cn/bk/mgs/2014-12-26/1037113528.shtml

下面抗戰資料來源自白修德的自傳 (1941部份,  該年共有110萬猶太人被殺害.  為數不少的猶太人前往上海虹橋居住,1943 年共有 18,000 人):







 
profanation 瀆神;亂用;惡用 西餐中的前菜(法語:hors d'œuvre)flinch 畏縮,退縮  downcast 沮喪  grinning 咧嘴笑  plunged 暴跌  Ch'ing Ch'ing 請請
 

英國為什麼沒有英國菜



英國植物品種極少,樹都給牛羊吃光了,1680 - 1780因缺乏木炭英國有一半以上的鐵進
自木材充沛的瑞典. 煤却是特多,小冰河時期煤比肉貴.雨多使修運河以运煤(馬車
難走泥路),运河結冰則造鐵路.所有蒸氣机和烹調炉具均須嚴格避開煤灰煤煙
所以只有間接加的烹飪手段(焗bake和煨燉stew,明顯與直接用火不同).工业革命促

進了還原論使
作風趨向簡約.
16世纪之後樹砍光了迫着要燒煤,從此只能焗餡餅 pie 吃直到今天。公共麵包烘室在

礼拜天早上有几个小時空閒(
人人必須去教堂守礼拜), 一般市民用作烤焗

(烘焙)
塊的肉,
烤汁和油用作做Yorkshire pudding,
叫 Sunday roast,
 

 其餘日子吃麵包.
麵包一次做夠一至二星期,硬了在湯,或酒内泡輭吃.

By the middle of the 16th century supplies of wood were beginning to fail in Britain and the use of coal as a domestic fuel rapidly expanded.
Sourc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story_of_coal_mining

歐洲大部份地區降雨頻繁並不需要複雜的水資源管理技術. 中世紀阿尔卑斯山脉以北最大的城市倫敦只有 3.5萬人,而西班牙的摩尓人在科尔多瓦通过灌溉农业养育了上百萬人口 155頁, 全球水危機 : 節約用水從我做起 = When the rivers run dry / [英]弗雷德.皮爾斯著 ; 張新明譯.北京智識產權出版社 2010 今日倫敦市民喝的泰晤士河水其實已完成多次(傳說是7至10次, 註一)飲用和排放的循環了195頁. 總结經過大殖民時代的經驗,發展中國家(印度,非洲)傳統集雨智慧和技術比歐洲水利文明修建的大型調水工程更有效,中東地區人仕更無視西方工程規範,沿用着自己過去收集雨水的方法 223頁  現今世界上數百萬英畝的乾旱地區,過去曾經沿用傳統智慧集雨, 但其比例在二十世紀逐漸下降,預計二十一世纪會有一較大比例復蘇.現時亞洲有20億人依照傳統智慧集雨. 淡化海水無法滿足灌溉需求,糧食生產仍需依靠傳統智慧集雨技術227頁
現時倫敦每天缺水12.5萬公噸.  2025年一千萬倫敦人喝處理後的生活污水(灰水,黑水). 其他選擇包括建大水庫或引塞文Severn 河的水.

: http://www.standard.co.uk/news/london/drinking-treated-sewage-could-be-the-answer-to-the-capitals-water-shortage-says-thames-water-8608672.html
----------------------------------------------------------------------------------------------------------

歐洲有笑話如下:

甚麽是天堂的生活?

法國人替你做廚師,義大利人做情人,英國人做警察,由德國人替你打點管理.

甚麽是地獄的生活?

英國人替你做廚師,德國人做情人,義大利人做警察,由法國人替你打點管.



Heaven Is Where:
The French are the chefs
The Italians are the lovers  (good looking, enthusiastic)
The British are the police   (gentleman look, good manner
)
And the Swiss make everything run on time
Hell is Where:
The British are the chefs
The Swiss are the lovers
The French are the mechanics  (focus on nothing, do not concentrate)
T
he Italians make everything run on time   (corruption and bad manner)
And the Germans are the police
Source: http://politicalhumor.about.com/library/jokes/bljokeheavenhell.htm
香港蕭若元指出:

Heaven is:  American house (big);
                  Japanese wife;
                  Chinese cuisine.

Hell is:  American wife;
            Chinese house (no window);
            Japanese cuisine (eat raw).
---------------------------------------------------------------------------------------------------------


以下轉載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516d1d00101chu5.html
         https://www.douban.com/note/324060921/


英國為什麼沒有英國菜

歐洲有句名言, “法國最好的是料理,最差的是法國人的傲慢;英國最好的是警察,最差的是英國人的料理。”英國警察非常友善樂於助人,而英國菜很難吃,这也算是歐洲公認的,僅次於英國冬春的壞天氣。事實上英國根本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英國菜,也沒有什麼代表性的食物。義大利有比薩餅,通心粉,德國有香腸,法國有鵝肝,田螺,蝸牛,松露等等,英國基本上什麼都沒有。據英國國內調查,最有代表性的食物居然是咖哩,誰都知道那是印巴籍人士的主食,英國前殖民地的風味,竟然是英國最受歡迎的食物之一。


掰手指算英國比較有特色的代表性食物,最多也就是約克郡布丁(Yorkshire Pudding),康和餡餅(Cornish Pasties),牧羊人面餅(Shepherd’s Pie),這些食品雖然在英國很有名,但沒去過的人根本沒聽說過。而且,這些名點小吃雖然名氣很大,但多數是牛羊內臟,土豆和麵皮製成,剛從烤箱裡拿出來,味道或許還可以。如果平時冷吃的話,咬下去又腥又硬,滿口內臟和麵粉味道,以中國人的味覺,多數會直接吐出來。實在要算英國著名食物,那肯定就輪到炸魚薯條(Fish and Chips),這算是公認的英國著名小吃,而且味道的確很好。新鮮的炸魚排,佐以英國有名的炸薯條,再來兩大罐啤酒,絕對風味一流。而且,炸魚薯條還救過英國人的命,二戰時期食品管制,食物都限量供應,就是炸魚薯條不在此列。土豆產量高,Cod鱈魚大西洋裡有的是,數量取之不竭,英國靠此兩樣食品,熬過漫長的世界大戰。



問題是炸魚薯條只能算是小吃,根本不上檯面,最多也就是酒吧食品,正宗高檔西餐廳根本不供应。而且,吃起來非常油膩,普通小店炸魚用的油,都是凝固油脂,吃多了也不健康。再要算有點影響的英國食物,也就是英國小羊排了,因為英國是畜牧業發達的國家。工業革命後的現代紡織業就誕生於英國,當時英國羊毛就很有名,現在飼養羊的規模也很大。但是,所謂英國小羊排名氣雖大,烹調方式並不出色,直接火上烤完後,半生半焦地拿上來吃,羊膻味非常重。需要加濃薄荷汁去除腥味,但味道很多初次嘗試的人,未必能夠接受。其它具有代表性的英國著名食品基本上沒有了。至於咖哩也只適合在印度餐館食用,各種顏色的咖哩汁,混和蔬菜和肉食,佐以印度手抓面餅,也算別有風味,但不能算作代表性食品。



雖說英國人現在經常強調,英國也有各色美食,英國是多元化國家,世界各民族都有,所以沒有代表性食物。英國每年都有近3 千家各色餐廳開業,英國人對於食物也非常講究,而且享受食物料理帶來的快樂,可新開的料理店多數不经营英國菜。英國電視烹飪節目特別多,但並表示英國人的烹飪水準有多高,國寶級電視大廚Jimmy Oliver,就是那個電視裡说話有点大舌头的英國年青廚師,他虽声称是學義大利菜出身,其实也就几个月而已,根本沒在英國餐廳幹過。普通英國人的烹飪水準,可以說非常之差,多數男性根本沒怎麼進過廚房。英國女性的烹飪水準,也實在不怎麼樣,這也是為何英國外賣餐厅,生意如此之好的主要原因,英國很多人是依靠住家附近的外賣店而過活。。(博主補充: 英國女人煮不好, 索性男的下廚算了)



究其原因傳統上來說,英國人是基督教清教徒。按照宗教傳統清教徒最為虔敬,生活聖潔,他們認為每個個體,可直接與上帝交流,反對神父集團的專橫腐敗,繁文縟節,形式主義。他們主張過簡單實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生活。因此,在生活上清教徒不能過份追求奢華,在飲食習慣上講究簡單低調,受此影響的英國人,對於飲食和衣著歷史上就是不過多注重的。這種傳統影響到英國人的飲食習慣,沒有發展出本國的飲食文化。與中國孔夫子所謂食不厭精,自然是有天壤之別。從現代社會發展看,二戰後食品工業化發展迅速,以美國為代表的速食文化,影響到全世界的飲食體系,英國是受食品工業化,速食文化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速食食品充斥市場份額極大,很多英國人的正餐,就是購買冷凍食品,在烤箱微波爐裡加熱來解決。不但速度快口味好,而且非常方便節省時間,因此廣受英國人歡迎。但是從營養健康角度看,長期吃此類食品,對健康影響很大。 



英國傳統的烹飪方式非常單一,過於依賴烤箱的作用,最常見的烹调方式是燒和焗,就是 Bake, Grill,Stew (博主建議用 BGS 記憶之)。此類烹飪方法雖然風味極佳,但實在太花時間,無論烤制肉食, ‘派’pie, 蛋糕, 餡餅tart,蔬菜,不但對於溫度和時間要求很高,而且花費時間很長。做一個菜用4-50分鐘算是短的,正經做一頓招呼幾個客人的正餐,用上2-3個小時很正常。現代社會時間緊湊,哪有那麼多精力,花費在飲食上,因此多數英國人選擇外出用餐,速食和外賣店食品,對烹飪根本就沒有興趣。這與一海之隔的法國卻大異其趣,法國人在宗教上是天主教為主,還有相當比例的其它宗教存在,因此對於美食並不排斥,發展出了精美的法國料理。而且,法國菜的烹調遠比英國多元化,煮食方法也多種多樣,追求享受美食是法國代表性的文化傳統之一。雖然,法國也是老牌工業國家,但在飲食文化上沒有受到太多影響。 



英國人對於中餐,在歐洲來講算是比較接受的,中餐在英國屬於口味好,價格實惠的料理。由於中餐烹飪的肉食中多佐以蔬菜,因此相對來講比較健康。英國人烹煮蔬菜方法简单,要麼将各種菜葉洗乾淨,灑點鹽檸檬汁橄欖油生吃,要就是蔬菜慢煮的雜菜湯,實在味道不怎麼樣,中餐蔬菜烹飪方法,味道要好得多。而且,中餐對於肉食的烹飪,比英國燒烤為主的方法講究,而且切成小塊便於消化。但是,英國對於中餐具體的烹饪方式多數一無所知,很多人認為中餐烹製非常麻煩複雜,雖然實際情況正好相反。因此,英國普通家庭多數會自己煮咖哩食品,但自家煮中國菜的絕無僅有。多數是周末節假日,外賣店中餐廳大快朵頤,而且中餐的價格和份量,在英國實在是不算貴。 




應該說中餐在英國很受歡迎,但是檔次並不算高,高級餐廳還是法國菜為主。最有意思的是英國人對歐美人,談虎色變的中餐使用味精,完全是一副無所謂的態度,因為據說味精會使人產生皮膚敏感,並且導致身體產生過敏。此謠言在歐美流傳甚久,最後被證明是完全錯誤的,但在英國沒人在乎味精的使用。據传部份西方人進食富含味精食物2 小時候,出現頭痛面紅多汗,面部壓迫腫脹,口部口周麻木,胃部有燒灼感,甚至有胸痛症狀,西方人將此現象稱為“中國餐館綜合征”,但實際上此現象與進食味精,並無確實關係。最有意思的是對味精提出懷疑的就是個華人,他在一本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發表有關味精有害的文章,而他本身不是科學家也不懂化學,而是個普通醫生。参考:Robert Ho Man Kwok (1968). "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8 (178): 796.



他的理論依據是基於發現不少朋友,吃完中餐皮膚發癢發紅,因此寫了如上文章,使中餐使用味精有毒的說法,流傳了幾十年之久。其實,味精根本就不是中國人發明的,最早大量使用的是日本人,也是最早提煉味精的國家,當時叫“味之素”。由於,英文裡沒有描述“鮮味”的詞彙,還借用日語Umami,形容鮮甜此一味覺,並且已經成為英語詞彙。中國無非是使用者之一,而且不過量食用對身體無害,早已經被證實了。

参考: https://lancesan.blogspot.hk/2016/04/blog-post_17.html



-------------------------------------------------------


英國國民一九六零年代曾經抗拒日本壽司和食用整隻大蝦. 據英國電視片集 (Food CIA 第十集 programme.tvb.com/foodandtravel/foodciaiv/episode/10/  ) 食用昆蟲專家解釋, 是源於其民習慣不食帶頭帶腳之魚蝦. 

中世紀歐洲每年 200 多天齋戒食用的煙熏鯡魚乾硬鹹魚頭也只是硬幣大小食用價值不大.  鹹鱈魚體積有人的臂, 腿大小但一律無頭, 因為此魚來自紐芬蘭那裏魚多得很, 丟棄大頭只加工乾的魚身是便於大量商業運輸.  長途航海成本高昂, 鹹魚頭值不大棄而不用是出於經濟考慮. 話說回來, 食在廣東也頂多用鹹魚頭煲豆腐, 也沒有其他鹹魚頭食法了.  歐洲人因此幾百年, 上千年不食魚頭是有歷史根據的.

中國人喫泥鰍也是喫魚腸的

博主簡介:  泥鰍是不宰的, 宰了它便不能鑽進豆腐內. 日本的秋刀魚也是不宰的. 參考此處博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96391280102xbbq.html

轉載自:    http://baike.baidu.com/item/泥鳅钻豆腐

泥鳅钻豆腐

泥鳅钻豆腐又名貂蝉豆腐、汉宫藏娇、玉函泥,是一道来自民间的传统风味名菜,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中国除西部、西南部省份外,多地均有制作。
烧制方法是先把泥鳅放在容器里,倒入清水并放入少量食盐,喂养一夜后 (其他做法是将活泥鳅放入清水盆内,净养3天3夜,早晚各换水一次,将体内垃圾排除),再将泥鳅倒入有嫩豆腐的锅内加热,让它乱钻,并加葱花、味精、生姜未等佐料[1]  。此菜豆腐洁白,味道鲜美带辣,汤汁腻香。
  
   
       泥鳅钻豆腐传说是由周口渔民邢文明创制而成的。他把小泥鳅在家放水盆里吐净了泥,放锅内盖上锅盖,用姜蒜同豆腐一起煮。
待煮后揭盖看时,发现小泥鳅都钻进豆腐中去了,只是鱼尾留于外。后取名为“泥鳅钻豆腐”。
后经厨师几经改进,成为筵席饮宴上的名菜。通常是将小泥鳅置放有蛋清液的清水盆中,以排除脏物并洗净,砂锅注入凉排骨汤,随放整块嫩豆腐和泥鳅,加盖慢炖稍许时间,泥鳅被热气所逼钻入豆腐躲藏,待至汤沸全部烫死在豆腐中,然后再经小火并加入多种调配佐料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