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2日 星期一

王肇枝中學《蓽路藍縷話從謙:由從謙學校看新界小學教育的發展(1914-1971)》(摘要)

Source: http://www.wscss.edu.hk/ch/05achievements/projects_c.htm?cat1id=hc2008w43-02 《蓽路藍縷話從謙:由從謙學校看新界小學教育的發展(1914-1971)》(摘要) 溫婉雯 李玨昕 盧詠欣 蘇詠嘉 本報告榮獲第四屆校際香港歷史文化考察報告比賽高級組亞軍 一所不甚引人注意的學校,默默地挺立在崇謙堂村一個小山丘上,八十二個寒暑,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學子,老師的叮嚀特別溫柔,孩子的笑聲特別清脆,只因這裡的春風很和煦。這裡就是從謙學校。 從謙學校的前身是穀詒書室,所以她已有九十二年歷史。我們選擇1914年為我們考察報告的開端,因為穀詒書室創立於1914年,同年香港政府開始在新界實行津貼制度,為23所新界小學提供每月5元微薄的津貼。我們的考察報告以1971年為限,那年全港實施六年免費教育,而從謙當時已發展成一間頗具規模的現代化小學。 在這57個年頭裡,從謙經歷四次擴建,但又遭逢香港淪陷,淪為日軍憲兵總部的厄運。作為一個社會組織,從謙在這92年裡,不斷演進,配合社會的發展,由一間服務崇謙堂村基督徒子弟的書塾;在二十年代擴建後,她又變成培育粉嶺地區客籍學童的黌宮;在五十年代香港小學教育急速發展的時候,從謙又進行擴建工程,改變自己的身份,開放學位以供全區不同族群學童入讀。 在這57個年頭裡,香港政府對新界小學乃至全港教育的津貼不斷增加,政府對新界小學的津貼由每月5元以致完全津貼這個漫長的改變,有些源於香港內在的社會因素,例如五十年代的難民潮;有些則源於英國政府施壓。 我們以文獻搜尋和訪問為研究方法,走訪了香港大學圖書館的香港特藏和香港歷史檔案館,找到許多珍貴的政府年報和歷史檔案,從中發現不少鮮為人知的歷史資料:例如1914年視學報告揭示了當時新界區學塾真實的學習情況;我們又找到官員之間的書信來往,發現戰後百廢待舉,政府不削減新界小學的教育津貼,反而大幅增加一倍,箇中原因竟和對抗共產主義有關;我們在歷史檔案館找到葛亮洪總督致殖民地部的書信,發現一份津貼則例,與及從謙學校五六十年代向政府免息貸款合約,從中得知政府如何巧妙運用民間資源,大幅增加小學學額,以解決嚴重的社會問題。在訪問和徐家祥先生回憶錄裡,我們發覺在大歷史以外,個人的回憶也是可堪玩味的,徐家祥先生回憶錄所提及書塾的學習氣氛令人莞爾,溫老師娓娓道來對香港六七十年代的印象亦令人感到親切。 從謙學校可算是成功的社會組織,她不斷演進,去適應社會的改變,例如二十年代擴建時,善用客籍社群力量周圍勸捐,令穀詒書室成為正規小學。五十年代,從謙學校向政府免息貸款進行擴建計劃,發展為擁有十多間班房,規模甚大的學校,並放棄客家語授課的傳統,以迎合社會需要,服務全區不同族群學童。另一方面,從謙學校的成功也由於其領導得人,例如彭樂三先生和政府的良好關係、從謙學校創校校長徐仁壽先生豐富的辦學經歷、徐家祥先生廣闊的人脈網絡、徐聲祥先生流利的英語等。 我們多次訪問從謙學校,發現從謙學校人性化的辦學理念、寧靜的校園氣氛,實在是培育孩子的好地方。我們希望從謙能繼往開來,繼續在崇謙堂村的小山丘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