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滴灌之旱季每年只占六個月(10月至3月). 大帽山海拔957公尺, 泵一立方水上頂需約 5 度電. 獅子山海拔495公尺, 泵一立方水上頂需約 3 度電, 馬鞍山海拔702公尺, 泵一立方水上頂需約 4 度電, 午夜用電低峰時較便宜.
其他山峰高度: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香港山峰
---------------------------------------------------------------
豈能把食水倒落鹹水海
轉載自明報
【明報專訊】香港每年花上超過30億元向內地購買東江水,而由2006年至今,卻因為部分水塘滿溢而把價值11億元的食水排放落海,把上天送給港人的珍貴天然資源白白浪費掉。政府應跟工程專家學者合作,改善儲水基建,好好利用從天而降的甘露。雖然根據目前協議,減少東江水輸港也不能節省購水開支,但基建改善後,日後跟內地商討新一輪供水協議時,會有更大的談判空間。
香港逾七成食水來自東江水,但香港的水塘基建仍十分重要。香港目前的供水政策是,在雨季期間會優先使用水塘存水,再因應用水量決定輸入多少東江水,只是香港的水塘並非全部聯網,要是部分小型水塘滿溢,食水也無法運到未滿的大型水塘儲存,唯有眼白白排放入海。本報今日報道,由於今年雨水充足,單單今年首10個月已把4000萬立方米食水倒落海,2006年至今累計排放了2.43億立方米,按東江水價總值約11億元。
東江水不會取之不盡
必須珍惜天然水資源
雖然根據目前協議,購水開支跟輸港水量沒有直接掛鈎,減少輸水也不能節省開支,但錢並不是公共政策的唯一考慮因素,從愛護大自然的角度而言,上天送給香港的珍貴天然資源,不應白白浪費掉。何况東江水也不是永遠取之不盡的,水務署2012年的文件就指出,東江流域的水資源已開發到極限,當出現嚴重旱情時,整個區域均可能缺水。假如香港有更大能力收集食水,適時減少東江水輸港,對香港應最為有利。
香港目前共有17個水塘,但只有兩個獨立「小聯網」,包括船灣淡水湖、萬宜水庫、下城門水塘可「互通」;城門水塘的雨水亦可單向分流至九龍水塘群組,共有4個小水塘。政府於2007年計劃興建輸水隧道,把九龍水塘群組的溢流轉運往容量較大的下城門水塘,但計劃仍在地質勘探和設計階段。水務署表示,再為其他小型水塘建立聯網效用不大,又強調已採取適當措施,例如在雨季前降低水塘總存量,以騰出空間儲存雨水。
由此可以預計,水務基建若沒有大幅改善,倒水落海的情况勢必持續。香港山多平地少,擴建水塘或加大聯網確有不少技術困難,但香港過去連年水浸山泥傾瀉,經工程人員不懈努力,不是把香港建成一級安全城市嗎?若香港真的重視珍貴的天然甘露,工程困難應有能力克服,即使不能全部聯網,提高調節能力以減少浪費,相信總有空間可做到。
情况與香港類近的新加坡則進取得多,星洲政府除了積極推動節約用水,2010年資料顯示,新加坡從外地購水只佔用水量四成,其餘六成來自雨水、海水化淡及再造水,香港雖然也有計劃再次引入海水化淡,但現階段只是杯水車薪。說到底,香港如此暴殄天物,只因食水得來太易。事實上,內地不斷城市化,東江水不會永遠取之不盡,香港應盡力提高利用雨水的效率,減少依賴內地。港府明年將與廣東省洽談新一輪供水協議,港府除應為香港爭取一份更有彈性、按量計價的供水協議外,香港的水務基建也應加緊改善,努力減少浪費。
-----------------------------------------------------------------------------------------
中評社香港2月28日電/東深供水工程從1965年3月運行至今已整整50年。回顧這一運轉半世紀的工程,它的主管單位--廣東粵港供水有限公司董事長徐葉琴感慨:“東深工程是中央對香港的厚愛。即便深圳、東莞缺水,我們也要保證香港每年的供水量分毫不少。”面對有港人質疑大量花錢買的食水被政府排入大海,徐葉琴表示,從2006年起供港食水就採取“彈性供應”方式,2011年起更是“按月通知用水量”,至今已有近10年未發生“供水過剩”現象,“倒錢入海”、“浪費資源”一說已是舊聞。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東深供水工程不僅連接了內地和香港的情感,主管單位也在50年間切實保障了東江水質的安全和香港市民的使用量。但回憶這一供水歷史,徐葉琴無奈感慨,半世紀以來,有些香港人對於內地犧牲自身發展保證香港用水的“感恩之心”已經減弱了。
徐葉琴憶述,上世紀60年代,香港因缺水而面臨生存危機時,廣東省曾免費向香港提供淡水應急,但為了長遠解決香港同胞用水困難,又興建東深供水工程,從東江引水供給香港。“當年很多香港人是帶著感激之情專門來參觀深圳水庫。”
到了80年代,香港經濟逐漸起步並於90年代進入高速發展,而彼時,對水的需求量也逐漸增大。“基本上是一年要求廣東增加1000到3000 萬立方米的供應量,為了滿足香港的需求,從70年代開始,東深供水工程進行4次大規模擴建、改造,累計耗資76億元。供水能力也提升到現在的24億多立方米,並答應優先保障香港每年最高8.2億立方米的水量。”
徐葉琴說,在香港經濟蓬勃發展的時期,深圳也進入高速建設期,如果碰巧遇上東深工程機組檢修,停水1小時,深圳市政府就得承受很大壓力。“為了保證香港用水,當時深圳、東莞等地的用水是受到限制的,政府甚至因此被市民罵。保證對港供水量真的是對香港的厚愛。”
近10年未發生“供水過剩”
香港用水量的下降發生在1997年金融危機後,當時,香港政府按照原計劃用量購買東江水,但因香港降雨充沛,水塘儲水充足,甚至出現水塘滿溢、向海裡排水的情況,此舉被認為是“倒錢入海”,漫罵聲延續至今。對此,徐葉琴肯定地說,香港已有近10年未發生“供水過剩”。據介紹,早在2006 年,香港就和廣東省簽訂“彈性供水”協議,根據協議,香港每年向廣東支付一筆固定款額,從而獲得每年最多11億立方米的供水量,但具體供應量是根據香港的實際需要提供。而根據2011年簽訂的供水合同,更是“按月通知用水量”,目前該合同即將到期,雙方將商議新的供水合同。
水資源儲蓄須有計劃性
對於香港市民質疑,政府購買超過實際需求的用水,徐葉琴解釋,水是稀缺資源,其儲蓄、供給是有計劃性的,這個數量是考慮到可能出現的百年一遇旱情。“歷史上香港用水的最高峰的確只有8.2億立方米,但水資源在枯水期和豐水期的水量差距非常大,我們必須提前計劃儲蓄、供給量,避免水荒。目前的供給方式不僅保證香港在水荒時有足夠的食水供應,在高集水量的年份,又可避免輸入過多東江水而浪費水資源,同時亦可減省輸水費用。”
徐葉琴舉例,東深供水工程在蓄水、供水等環節會消耗大量電資源,因此每個月粵海水務都會根據實際需求量向廣東省申請用電。“如果供應了大量的水不使用也是浪費電資源。”
-----------------------------------------------------------------------
東江水不會取之不盡
必須珍惜天然水資源
雖然根據目前協議,購水開支跟輸港水量沒有直接掛鈎,減少輸水也不能節省開支,但錢並不是公共政策的唯一考慮因素,從愛護大自然的角度而言,上天送給香港的珍貴天然資源,不應白白浪費掉。何况東江水也不是永遠取之不盡的,水務署2012年的文件就指出,東江流域的水資源已開發到極限,當出現嚴重旱情時,整個區域均可能缺水。假如香港有更大能力收集食水,適時減少東江水輸港,對香港應最為有利。
香港目前共有17個水塘,但只有兩個獨立「小聯網」,包括船灣淡水湖、萬宜水庫、下城門水塘可「互通」;城門水塘的雨水亦可單向分流至九龍水塘群組,共有4個小水塘。政府於2007年計劃興建輸水隧道,把九龍水塘群組的溢流轉運往容量較大的下城門水塘,但計劃仍在地質勘探和設計階段。水務署表示,再為其他小型水塘建立聯網效用不大,又強調已採取適當措施,例如在雨季前降低水塘總存量,以騰出空間儲存雨水。
由此可以預計,水務基建若沒有大幅改善,倒水落海的情况勢必持續。香港山多平地少,擴建水塘或加大聯網確有不少技術困難,但香港過去連年水浸山泥傾瀉,經工程人員不懈努力,不是把香港建成一級安全城市嗎?若香港真的重視珍貴的天然甘露,工程困難應有能力克服,即使不能全部聯網,提高調節能力以減少浪費,相信總有空間可做到。
情况與香港類近的新加坡則進取得多,星洲政府除了積極推動節約用水,2010年資料顯示,新加坡從外地購水只佔用水量四成,其餘六成來自雨水、海水化淡及再造水,香港雖然也有計劃再次引入海水化淡,但現階段只是杯水車薪。說到底,香港如此暴殄天物,只因食水得來太易。事實上,內地不斷城市化,東江水不會永遠取之不盡,香港應盡力提高利用雨水的效率,減少依賴內地。港府明年將與廣東省洽談新一輪供水協議,港府除應為香港爭取一份更有彈性、按量計價的供水協議外,香港的水務基建也應加緊改善,努力減少浪費。
-----------------------------------------------------------------------------------------
香港按需取東江水 “倒錢入海”已是舊聞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東深供水工程不僅連接了內地和香港的情感,主管單位也在50年間切實保障了東江水質的安全和香港市民的使用量。但回憶這一供水歷史,徐葉琴無奈感慨,半世紀以來,有些香港人對於內地犧牲自身發展保證香港用水的“感恩之心”已經減弱了。
徐葉琴憶述,上世紀60年代,香港因缺水而面臨生存危機時,廣東省曾免費向香港提供淡水應急,但為了長遠解決香港同胞用水困難,又興建東深供水工程,從東江引水供給香港。“當年很多香港人是帶著感激之情專門來參觀深圳水庫。”
到了80年代,香港經濟逐漸起步並於90年代進入高速發展,而彼時,對水的需求量也逐漸增大。“基本上是一年要求廣東增加1000到3000 萬立方米的供應量,為了滿足香港的需求,從70年代開始,東深供水工程進行4次大規模擴建、改造,累計耗資76億元。供水能力也提升到現在的24億多立方米,並答應優先保障香港每年最高8.2億立方米的水量。”
徐葉琴說,在香港經濟蓬勃發展的時期,深圳也進入高速建設期,如果碰巧遇上東深工程機組檢修,停水1小時,深圳市政府就得承受很大壓力。“為了保證香港用水,當時深圳、東莞等地的用水是受到限制的,政府甚至因此被市民罵。保證對港供水量真的是對香港的厚愛。”
近10年未發生“供水過剩”
香港用水量的下降發生在1997年金融危機後,當時,香港政府按照原計劃用量購買東江水,但因香港降雨充沛,水塘儲水充足,甚至出現水塘滿溢、向海裡排水的情況,此舉被認為是“倒錢入海”,漫罵聲延續至今。對此,徐葉琴肯定地說,香港已有近10年未發生“供水過剩”。據介紹,早在2006 年,香港就和廣東省簽訂“彈性供水”協議,根據協議,香港每年向廣東支付一筆固定款額,從而獲得每年最多11億立方米的供水量,但具體供應量是根據香港的實際需要提供。而根據2011年簽訂的供水合同,更是“按月通知用水量”,目前該合同即將到期,雙方將商議新的供水合同。
水資源儲蓄須有計劃性
對於香港市民質疑,政府購買超過實際需求的用水,徐葉琴解釋,水是稀缺資源,其儲蓄、供給是有計劃性的,這個數量是考慮到可能出現的百年一遇旱情。“歷史上香港用水的最高峰的確只有8.2億立方米,但水資源在枯水期和豐水期的水量差距非常大,我們必須提前計劃儲蓄、供給量,避免水荒。目前的供給方式不僅保證香港在水荒時有足夠的食水供應,在高集水量的年份,又可避免輸入過多東江水而浪費水資源,同時亦可減省輸水費用。”
徐葉琴舉例,東深供水工程在蓄水、供水等環節會消耗大量電資源,因此每個月粵海水務都會根據實際需求量向廣東省申請用電。“如果供應了大量的水不使用也是浪費電資源。”
-----------------------------------------------------------------------
香港的氣候 | ||||||
香港位於亞熱帶,差不多有半年時間氣候極為溫和。許多人認為十一月和十二月的天氣最好,風和日麗,氣溫適中。一月和二月則雲量較多,間中有冷鋒過境,帶來乾燥的北風;市區氣溫有時會降至攝氏10度以下。新界和高地的氣溫,有時亦會降至攝氏零度以下,並有結霜現象。
三月和四月的天氣也很好,但間中極為潮濕。霧和毛毛雨使能見度降低,有時更令到航空和渡輪服務中斷。
五月至八月的天氣炎熱潮濕,間中有驟雨和雷暴,在上午尤為常見,下午氣溫經常升逾攝氏31度,晚上則保持在攝氏26度左右。七月通常會有一段維持約一至兩星期,有時甚至更長的晴朗天氣。
七月和九月是本港最有可能受颱風影響的月份,但其實由五月至十一月期間都有可能受不同強度的熱帶氣旋吹襲。在北太平洋西部、東海及南海上,每年平均有30個熱帶氣旋形成,其中半數達到颱風強度,最高風速為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
當熱帶氣旋集結在本港東南約700至1000公里時,本港天氣通常晴朗酷熱,但黃昏時卻可能有局部地區性雷暴。若熱帶氣旋中心移近本港,風力便會增強,廣泛地區可能會有大雨。
熱帶氣旋帶來的大雨可能持續數日,引致山泥傾瀉和水浸,造成的災害有時比烈風的破壞還甚。
本港各區的每年平均雨量差別頗大,平洲約為1400毫米,而大帽山附近則超過3000毫米。大約80%的雨量是在五月至九月錄得。六月和八月通常是最多雨量的月份,而一月和十二月雨量最少。
1981-2010 年香港平均年雨量分佈
影響香港的惡劣天氣包括熱帶氣旋、強烈冬季及夏季季候風、季風槽及經常在四月至九月發生的狂風雷暴。水龍捲和冰雹偶有出現,降雪和陸龍捲則屬罕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