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天主教在大埔的成長

Source: https://taipo.catholic.org.hk/zh/wp-content/uploads/sites/2/2019/01/%E5%A0%82%E5%8D%80%E8%B3%87%E6%96%99-%E5%A4%A7%E5%9F%94%E5%82%B3%E6%95%8E150%E5%91%A8%E5%B9%B4%E7%89%B9%E5%88%8B.pdf page 70-72 初期:穆神父、和神父(安主教)、梁子馨神父 1861年1月,當高神父自他訪問內地的旅程返回香港後,他命令穆神父(Fr Giuseppe Burghignoli)〔圖四,第77頁〕遷到荃灣,負責照顧當地的教友(在該地的學校有四十名 學生)。1861年1月穆神父在一位中國執事的陪同下,往內地進行第二次探索旅程。由荃 灣跨越高山經過鉛礦凹,再穿越碗窰。在該處探訪隊伍稍作停留及傳教。受到馬金秀對新 信仰的熱忱及他對保持信德的啟迪,一些村民前來表示他們相信傳教士所宣揚的福音。更 重要的是村民向傳教士捐贈一所細小的磚屋,作為小堂和宿舍之用:這是天主教在大埔開 始扎根的真正日子。建築物原本是一間貯存餐具的舊貨倉,這古老的貨倉是九龍以北成立 的首個天主教中心──包括三間房間:最大的一個房間改裝成為男孩學校,兼作小聖堂; 第二大的房間加以改裝,作為另一間女子學校;後面的一間小室改裝成為宿舍。該新小聖 堂和宿舍是在1863年耶穌升天瞻禮正式祝聖,同時亦為一位鄉紳父老領洗。在1863年聖誕 節,在小聖堂舉行隆重的子夜彌撒,為一群村民施洗。1863至1867年間,穆神父就這樣穿 梭於荃灣與大埔,為兩地居民服務。 碗窰的村民向傳教士捐贈細小的磚屋一年後,和神父(安主教)〔圖五,第77頁〕 打算在今天香港東北面歸善縣(即今天廣東的惠陽)的太和成立一個傳教站,可惜因為 反基督徒的問題出現令這個構想未能實現。和神父(安主教)與梁子馨神父一起遷回碗 窰(1864年初),梁神父是一位年青剛晉鐸的中國神父,與他一起在太和工作。梁神父 1837年出生,1862年晉鐸,是首位在香港成長並在香港修院培育的司鐸;他從小便跟隨 父母來到香港,他們原居住在廣州附近,是古老天主教家庭的成員(梁神父的悼文是這樣 寫:「他在1837年在鄰近廣州的一條村落出生……他的家庭數代都是天主教徒」)他的父親 在英國佔領香港後不久,來到香港經商謀生。和、梁兩位神父分擔了穆神父的工作,1867 年穆神父奉召返回香港島服務後,和神父(安主教)便接手帶領碗窰的傳教工作。 和神父(安主教)和梁神父返回碗窰後,得知大埔墟以北的汀角村民,對傳教士在碗 窰所設立的學校非常賞識,於是要求傳教士在汀角開展傳教事業。僅僅的一兩個月間,五 間一排的房屋捐贈給傳教士,作為小聖堂、宿舍和學校之用:學校是在1864年4月啟用。 該等建築物比碗窰的為大,以下是它們的描述: 「在汀角有兩間房屋供學校之用,面積相當寬闊。司鐸們有兩間自己使用的房屋‧當 第二章 教會在大埔的成長:1861 -1899年 150 Years of Evangelization in Tai Po Chapter Two : The Growth of the Church in Tai Po : 1861-1899 64 錢墨球首次啟用學校時(他是學校的首位教師),學校有二十位學生,當時是一個相當 的數量 …… 教堂佔用一間房屋。有一間廚房和一間賓館,它們都是位於花園內。」 另一個在1870年有關汀角的描述: 「在該處神父們有一間相當寬敞的房子,但被樹木所遮蔽。」 在短時間內,汀角的學校的學生數目增加至八十人,相信是該區其中一間最大規模的 學府。教堂的設備和裝飾的費用,是由和神父(安主教)在香港逐家逐戶拍門而籌募得來 的(他察覺到大部份的金錢都是來自「英國的新教徒」的捐獻)。汀角的處所是比碗窰的 處所優勝得多。因此當汀角的處所經過裝修後,汀角成為「新安的傳教中心」。 和神父(安主教)是一位充滿活力和全情投入者,可以從他逐家逐戶拍門募捐一事上 得出結論。他當時負責香港監牧區的整個內地部份,負責的地區由東至西伸延一百二十五 哩,由北至南十至十二哩,總面積一千五百平方哩。區內大部份的地方都是山巒起伏,在 一小塊一小塊的平地上,設有約四千五百條有大有小的村落。 和神父(安主教)充滿期望,希望這廣闊的地區內每一位村民都有機會聆聽天主的聖 言。幾乎每次都是由梁神父陪伴,他每天村來村往,風雨不改,希望他所到之處,能盡他 所能令村民歸化入教。只有偶爾並大多數在主要的節日上,他和梁神父才會返回他們在汀 角或碗窰的住所。 除了傳教之外,他每到一處定會繪製地圖作為紀錄。1866年他出版一幅新安縣的地圖 〔圖六,第77頁〕,記載了整個地區所有村落的正確位置:1866年他已經完成探訪在新安 縣的內地部份的每一條村落。香港政府即時意識到該地圖的重要性,並在政府憲報刊登該 地圖,讓公眾知道。和神父(安主教)這樣寫: 「地圖是我四年來努力的成果,是出自作者的親身觀察所得。工作所涉及的危險、困 難和艱辛是非常大的。該地區是特別山巒起伏……旅程的疲累並非小事……找尋嚮導亦非容 易,而在任何一地點上要找到正確的資料更感困難。」 在隨後的五十多年,該地圖繼續成為唯一的正確地圖,而香港政府在接收新界後數年 內,仍然使用它,直至政府繪製更新的地圖後才被取代。 和神父(安主教)所提及的「危險和困難」是非常嚴峻的。其中,當傳教士乘船由一 地方往另一地方時,可能會受到海盜的攻擊。一位傳教士在1878年5月描述距離西貢不遠 的一次旅程: 「在星期四晚上……兩艘木船襲擊我們,我們利用設備簡陋的船艙作為堡壘,維持了相 當長時間的反擊;海盜攻擊我們兩次,我相信是仰賴聖母的助佑,而非我們的力量,兩次 都被我們擊退……在十五位水手中,三位受傷,四位戰死。」 和神父(安主教)對福傳的承擔是絕對的,他清楚感受到如果他不是每一天都用來 傳揚天主的聖言,便是虛度了那一天。沒有任何事物可以代替他對天國的極度嚮往。和神 父(安主教)在1870年初離開香港,被委任為華北河南的代牧。在該處,他的承擔、熱忱 和活力再一次顯露出來:當他逝世時,他的信徒非常哀傷,把他視為一位真正具有聖德和 全情投入的傳教士、一位聖者及河南教會的真正建基者。但他的真正傳教熱忱和宗徒事業 的熾熱,從未間斷的訪問旅程,還有希望到任何地方傳揚天主聖言的絕對承擔,是在香港 首次表現出來。 然而,和神父(安主教)極少單獨外訪,通常由梁神父陪同〔圖七,第78頁〕。在 和神父(安主教)前往河南後,梁神父獨自留下,繼續他當初與和神父(安主教)所開始 的逐村逐村的探訪旅程。梁神父是一個寡言而簡樸的人,身材高大。他從不標榜自己或 提及一些關於自己的事情。1920年報導他的死訊時,刊載在《士蔑報》(The Hongkong Telegraph)的悼文對他有如此的描述: 「除了天賦才能和通情達理外,他亦具有積極和爽朗的性格……他的芳表、活力和熱心 助人的行為,深得人們的極度愛戴及敬重。」 在不少於四十四年間,梁神父從未間斷到不同的村落探訪,宣揚天主的聖言及使人歸 化受洗。他肯定非常強壯,才能克服如此嚴峻的生活。他只有在重要節日或活動才會返回 主要的中心(例如他就是那位在1877年協助主教主持馬金秀葬禮的「梁子馨神父」,亦可 能是那位在1869年陪伴Huebner男爵訪問西貢「能夠操流利拉丁文」的中國司鐸)。1906 年,主教擔心這樣的生活方式會損害一位年紀不輕司鐸的健康(他當時幾乎接近七十歲高 齡),便安排他到香港擔任大堂主任司鐸一職,直至他十四年後逝世為止。他是於1912年 首位在香港慶祝晉鐸金禧的司鐸,更令人驚嘆的是他母親能夠活到超過九十二歲,親身參 與他晉鐸金禧的感恩聖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