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9日 星期六

長腳蟹養活挪威北部漁民

Source of information: 

型男探險家兼BBC節目主持人Simon Reeve,帶大家遨遊挪威比圭內斯 http://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simonreeve2017/

 
  1980年後挪威鳕魚少了(In cod we trust), 北部漁村比圭內斯逐漸式微, 但不打緊 , 60年代蘇聯從太平洋北部運來一萬三千隻長腳蟹, 入侵摩爾曼斯克一帶. 現在整個北冰洋海底都充斥着大蟹, 挪威正好趁機發財.  若蟹只體重少於 2 公斤, 按例是將其放回大海:




Bugoynes 比圭內斯(上下圖紅點), 
  Kirkenes 希爾克內斯, 摩爾曼斯克全部在上面地圖對角線上. 








邊境城市 Kirkenes 希爾克內斯 似深圳, 大批俄國人前來購物, 經商.  兩地交往友好, 甚少受國際氣氛影響. 俄國男人一律暱稱為 Olgar, 女的 Yvonne.  大長腳蟹在此出口, 有俄國首席科學家 Roman Vasiliev 協助两國渔業之保育及管理.

參考上篇博文: 摩爾曼斯克逃逸之 Red King Crab 在挪威 Kirkenes 希爾克內斯峽灣氾濫 22/4/2017

參考  http://www.visitkirkenes.no/basic-info/king-crabs/

2017年4月27日 星期四

43歲的周恩來以燒豬招待猶太白修德的抗戰歴史


  周恩來 1898 - 1976    白修德 1915 - 1986  

In Search of History: A Personal Adventure – July, 1978

by Theodore Harold White  p.119 - 120


Source: http://history.sina.com.cn/bk/mgs/2014-12-26/1037113528.shtml

下面抗戰資料來源自白修德的自傳 (1941部份,  該年共有110萬猶太人被殺害.  為數不少的猶太人前往上海虹橋居住,1943 年共有 18,000 人):







 
profanation 瀆神;亂用;惡用 西餐中的前菜(法語:hors d'œuvre)flinch 畏縮,退縮  downcast 沮喪  grinning 咧嘴笑  plunged 暴跌  Ch'ing Ch'ing 請請
 

英國為什麼沒有英國菜



英國植物品種極少,樹都給牛羊吃光了,1680 - 1780因缺乏木炭英國有一半以上的鐵進
自木材充沛的瑞典. 煤却是特多,小冰河時期煤比肉貴.雨多使修運河以运煤(馬車
難走泥路),运河結冰則造鐵路.所有蒸氣机和烹調炉具均須嚴格避開煤灰煤煙
所以只有間接加的烹飪手段(焗bake和煨燉stew,明顯與直接用火不同).工业革命促

進了還原論使
作風趨向簡約.
16世纪之後樹砍光了迫着要燒煤,從此只能焗餡餅 pie 吃直到今天。公共麵包烘室在

礼拜天早上有几个小時空閒(
人人必須去教堂守礼拜), 一般市民用作烤焗

(烘焙)
塊的肉,
烤汁和油用作做Yorkshire pudding,
叫 Sunday roast,
 

 其餘日子吃麵包.
麵包一次做夠一至二星期,硬了在湯,或酒内泡輭吃.

By the middle of the 16th century supplies of wood were beginning to fail in Britain and the use of coal as a domestic fuel rapidly expanded.
Sourc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story_of_coal_mining

歐洲大部份地區降雨頻繁並不需要複雜的水資源管理技術. 中世紀阿尔卑斯山脉以北最大的城市倫敦只有 3.5萬人,而西班牙的摩尓人在科尔多瓦通过灌溉农业养育了上百萬人口 155頁, 全球水危機 : 節約用水從我做起 = When the rivers run dry / [英]弗雷德.皮爾斯著 ; 張新明譯.北京智識產權出版社 2010 今日倫敦市民喝的泰晤士河水其實已完成多次(傳說是7至10次, 註一)飲用和排放的循環了195頁. 總结經過大殖民時代的經驗,發展中國家(印度,非洲)傳統集雨智慧和技術比歐洲水利文明修建的大型調水工程更有效,中東地區人仕更無視西方工程規範,沿用着自己過去收集雨水的方法 223頁  現今世界上數百萬英畝的乾旱地區,過去曾經沿用傳統智慧集雨, 但其比例在二十世紀逐漸下降,預計二十一世纪會有一較大比例復蘇.現時亞洲有20億人依照傳統智慧集雨. 淡化海水無法滿足灌溉需求,糧食生產仍需依靠傳統智慧集雨技術227頁
現時倫敦每天缺水12.5萬公噸.  2025年一千萬倫敦人喝處理後的生活污水(灰水,黑水). 其他選擇包括建大水庫或引塞文Severn 河的水.

: http://www.standard.co.uk/news/london/drinking-treated-sewage-could-be-the-answer-to-the-capitals-water-shortage-says-thames-water-8608672.html
----------------------------------------------------------------------------------------------------------

歐洲有笑話如下:

甚麽是天堂的生活?

法國人替你做廚師,義大利人做情人,英國人做警察,由德國人替你打點管理.

甚麽是地獄的生活?

英國人替你做廚師,德國人做情人,義大利人做警察,由法國人替你打點管.



Heaven Is Where:
The French are the chefs
The Italians are the lovers  (good looking, enthusiastic)
The British are the police   (gentleman look, good manner
)
And the Swiss make everything run on time
Hell is Where:
The British are the chefs
The Swiss are the lovers
The French are the mechanics  (focus on nothing, do not concentrate)
T
he Italians make everything run on time   (corruption and bad manner)
And the Germans are the police
Source: http://politicalhumor.about.com/library/jokes/bljokeheavenhell.htm
香港蕭若元指出:

Heaven is:  American house (big);
                  Japanese wife;
                  Chinese cuisine.

Hell is:  American wife;
            Chinese house (no window);
            Japanese cuisine (eat raw).
---------------------------------------------------------------------------------------------------------


以下轉載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516d1d00101chu5.html
         https://www.douban.com/note/324060921/


英國為什麼沒有英國菜

歐洲有句名言, “法國最好的是料理,最差的是法國人的傲慢;英國最好的是警察,最差的是英國人的料理。”英國警察非常友善樂於助人,而英國菜很難吃,这也算是歐洲公認的,僅次於英國冬春的壞天氣。事實上英國根本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英國菜,也沒有什麼代表性的食物。義大利有比薩餅,通心粉,德國有香腸,法國有鵝肝,田螺,蝸牛,松露等等,英國基本上什麼都沒有。據英國國內調查,最有代表性的食物居然是咖哩,誰都知道那是印巴籍人士的主食,英國前殖民地的風味,竟然是英國最受歡迎的食物之一。


掰手指算英國比較有特色的代表性食物,最多也就是約克郡布丁(Yorkshire Pudding),康和餡餅(Cornish Pasties),牧羊人面餅(Shepherd’s Pie),這些食品雖然在英國很有名,但沒去過的人根本沒聽說過。而且,這些名點小吃雖然名氣很大,但多數是牛羊內臟,土豆和麵皮製成,剛從烤箱裡拿出來,味道或許還可以。如果平時冷吃的話,咬下去又腥又硬,滿口內臟和麵粉味道,以中國人的味覺,多數會直接吐出來。實在要算英國著名食物,那肯定就輪到炸魚薯條(Fish and Chips),這算是公認的英國著名小吃,而且味道的確很好。新鮮的炸魚排,佐以英國有名的炸薯條,再來兩大罐啤酒,絕對風味一流。而且,炸魚薯條還救過英國人的命,二戰時期食品管制,食物都限量供應,就是炸魚薯條不在此列。土豆產量高,Cod鱈魚大西洋裡有的是,數量取之不竭,英國靠此兩樣食品,熬過漫長的世界大戰。



問題是炸魚薯條只能算是小吃,根本不上檯面,最多也就是酒吧食品,正宗高檔西餐廳根本不供应。而且,吃起來非常油膩,普通小店炸魚用的油,都是凝固油脂,吃多了也不健康。再要算有點影響的英國食物,也就是英國小羊排了,因為英國是畜牧業發達的國家。工業革命後的現代紡織業就誕生於英國,當時英國羊毛就很有名,現在飼養羊的規模也很大。但是,所謂英國小羊排名氣雖大,烹調方式並不出色,直接火上烤完後,半生半焦地拿上來吃,羊膻味非常重。需要加濃薄荷汁去除腥味,但味道很多初次嘗試的人,未必能夠接受。其它具有代表性的英國著名食品基本上沒有了。至於咖哩也只適合在印度餐館食用,各種顏色的咖哩汁,混和蔬菜和肉食,佐以印度手抓面餅,也算別有風味,但不能算作代表性食品。



雖說英國人現在經常強調,英國也有各色美食,英國是多元化國家,世界各民族都有,所以沒有代表性食物。英國每年都有近3 千家各色餐廳開業,英國人對於食物也非常講究,而且享受食物料理帶來的快樂,可新開的料理店多數不经营英國菜。英國電視烹飪節目特別多,但並表示英國人的烹飪水準有多高,國寶級電視大廚Jimmy Oliver,就是那個電視裡说話有点大舌头的英國年青廚師,他虽声称是學義大利菜出身,其实也就几个月而已,根本沒在英國餐廳幹過。普通英國人的烹飪水準,可以說非常之差,多數男性根本沒怎麼進過廚房。英國女性的烹飪水準,也實在不怎麼樣,這也是為何英國外賣餐厅,生意如此之好的主要原因,英國很多人是依靠住家附近的外賣店而過活。。(博主補充: 英國女人煮不好, 索性男的下廚算了)



究其原因傳統上來說,英國人是基督教清教徒。按照宗教傳統清教徒最為虔敬,生活聖潔,他們認為每個個體,可直接與上帝交流,反對神父集團的專橫腐敗,繁文縟節,形式主義。他們主張過簡單實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生活。因此,在生活上清教徒不能過份追求奢華,在飲食習慣上講究簡單低調,受此影響的英國人,對於飲食和衣著歷史上就是不過多注重的。這種傳統影響到英國人的飲食習慣,沒有發展出本國的飲食文化。與中國孔夫子所謂食不厭精,自然是有天壤之別。從現代社會發展看,二戰後食品工業化發展迅速,以美國為代表的速食文化,影響到全世界的飲食體系,英國是受食品工業化,速食文化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速食食品充斥市場份額極大,很多英國人的正餐,就是購買冷凍食品,在烤箱微波爐裡加熱來解決。不但速度快口味好,而且非常方便節省時間,因此廣受英國人歡迎。但是從營養健康角度看,長期吃此類食品,對健康影響很大。 



英國傳統的烹飪方式非常單一,過於依賴烤箱的作用,最常見的烹调方式是燒和焗,就是 Bake, Grill,Stew (博主建議用 BGS 記憶之)。此類烹飪方法雖然風味極佳,但實在太花時間,無論烤制肉食, ‘派’pie, 蛋糕, 餡餅tart,蔬菜,不但對於溫度和時間要求很高,而且花費時間很長。做一個菜用4-50分鐘算是短的,正經做一頓招呼幾個客人的正餐,用上2-3個小時很正常。現代社會時間緊湊,哪有那麼多精力,花費在飲食上,因此多數英國人選擇外出用餐,速食和外賣店食品,對烹飪根本就沒有興趣。這與一海之隔的法國卻大異其趣,法國人在宗教上是天主教為主,還有相當比例的其它宗教存在,因此對於美食並不排斥,發展出了精美的法國料理。而且,法國菜的烹調遠比英國多元化,煮食方法也多種多樣,追求享受美食是法國代表性的文化傳統之一。雖然,法國也是老牌工業國家,但在飲食文化上沒有受到太多影響。 



英國人對於中餐,在歐洲來講算是比較接受的,中餐在英國屬於口味好,價格實惠的料理。由於中餐烹飪的肉食中多佐以蔬菜,因此相對來講比較健康。英國人烹煮蔬菜方法简单,要麼将各種菜葉洗乾淨,灑點鹽檸檬汁橄欖油生吃,要就是蔬菜慢煮的雜菜湯,實在味道不怎麼樣,中餐蔬菜烹飪方法,味道要好得多。而且,中餐對於肉食的烹飪,比英國燒烤為主的方法講究,而且切成小塊便於消化。但是,英國對於中餐具體的烹饪方式多數一無所知,很多人認為中餐烹製非常麻煩複雜,雖然實際情況正好相反。因此,英國普通家庭多數會自己煮咖哩食品,但自家煮中國菜的絕無僅有。多數是周末節假日,外賣店中餐廳大快朵頤,而且中餐的價格和份量,在英國實在是不算貴。 




應該說中餐在英國很受歡迎,但是檔次並不算高,高級餐廳還是法國菜為主。最有意思的是英國人對歐美人,談虎色變的中餐使用味精,完全是一副無所謂的態度,因為據說味精會使人產生皮膚敏感,並且導致身體產生過敏。此謠言在歐美流傳甚久,最後被證明是完全錯誤的,但在英國沒人在乎味精的使用。據传部份西方人進食富含味精食物2 小時候,出現頭痛面紅多汗,面部壓迫腫脹,口部口周麻木,胃部有燒灼感,甚至有胸痛症狀,西方人將此現象稱為“中國餐館綜合征”,但實際上此現象與進食味精,並無確實關係。最有意思的是對味精提出懷疑的就是個華人,他在一本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發表有關味精有害的文章,而他本身不是科學家也不懂化學,而是個普通醫生。参考:Robert Ho Man Kwok (1968). "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8 (178): 796.



他的理論依據是基於發現不少朋友,吃完中餐皮膚發癢發紅,因此寫了如上文章,使中餐使用味精有毒的說法,流傳了幾十年之久。其實,味精根本就不是中國人發明的,最早大量使用的是日本人,也是最早提煉味精的國家,當時叫“味之素”。由於,英文裡沒有描述“鮮味”的詞彙,還借用日語Umami,形容鮮甜此一味覺,並且已經成為英語詞彙。中國無非是使用者之一,而且不過量食用對身體無害,早已經被證實了。

参考: https://lancesan.blogspot.hk/2016/04/blog-post_17.html



-------------------------------------------------------


英國國民一九六零年代曾經抗拒日本壽司和食用整隻大蝦. 據英國電視片集 (Food CIA 第十集 programme.tvb.com/foodandtravel/foodciaiv/episode/10/  ) 食用昆蟲專家解釋, 是源於其民習慣不食帶頭帶腳之魚蝦. 

中世紀歐洲每年 200 多天齋戒食用的煙熏鯡魚乾硬鹹魚頭也只是硬幣大小食用價值不大.  鹹鱈魚體積有人的臂, 腿大小但一律無頭, 因為此魚來自紐芬蘭那裏魚多得很, 丟棄大頭只加工乾的魚身是便於大量商業運輸.  長途航海成本高昂, 鹹魚頭值不大棄而不用是出於經濟考慮. 話說回來, 食在廣東也頂多用鹹魚頭煲豆腐, 也沒有其他鹹魚頭食法了.  歐洲人因此幾百年, 上千年不食魚頭是有歷史根據的.

中國人喫泥鰍也是喫魚腸的

博主簡介:  泥鰍是不宰的, 宰了它便不能鑽進豆腐內. 日本的秋刀魚也是不宰的. 參考此處博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96391280102xbbq.html

轉載自:    http://baike.baidu.com/item/泥鳅钻豆腐

泥鳅钻豆腐

泥鳅钻豆腐又名貂蝉豆腐、汉宫藏娇、玉函泥,是一道来自民间的传统风味名菜,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中国除西部、西南部省份外,多地均有制作。
烧制方法是先把泥鳅放在容器里,倒入清水并放入少量食盐,喂养一夜后 (其他做法是将活泥鳅放入清水盆内,净养3天3夜,早晚各换水一次,将体内垃圾排除),再将泥鳅倒入有嫩豆腐的锅内加热,让它乱钻,并加葱花、味精、生姜未等佐料[1]  。此菜豆腐洁白,味道鲜美带辣,汤汁腻香。
  
   
       泥鳅钻豆腐传说是由周口渔民邢文明创制而成的。他把小泥鳅在家放水盆里吐净了泥,放锅内盖上锅盖,用姜蒜同豆腐一起煮。
待煮后揭盖看时,发现小泥鳅都钻进豆腐中去了,只是鱼尾留于外。后取名为“泥鳅钻豆腐”。
后经厨师几经改进,成为筵席饮宴上的名菜。通常是将小泥鳅置放有蛋清液的清水盆中,以排除脏物并洗净,砂锅注入凉排骨汤,随放整块嫩豆腐和泥鳅,加盖慢炖稍许时间,泥鳅被热气所逼钻入豆腐躲藏,待至汤沸全部烫死在豆腐中,然后再经小火并加入多种调配佐料烹成

2017年4月24日 星期一

用直昇機(無人機)消滅美國野猪, 澳大利亞野駱駝



博主解說: 遥控無人機, 無人車(僞裝成樹木, 石頭)均可獵殺野駱駝. 高温乾燥的氣候對製作風乾肉, 臘肉特別有效率.
-----------------------------------------

在直昇機上用AK47打野猪是很難獲得成功的,是因為猪比樹叢矮, 瞄準有困難. 群居的猪以小家庭為單位, 難得有幾只大的, 其他十多二十只是小的.  就算大猪統统中鎗了, 消滅美國5百萬頭猪還是辦不到.  

駱駝則不一樣, 它們是群居動物, 比小樹叢高, 在直昇機(無人機)上居高臨下隨便一口氣射殺一大堆不成問題.  2010 年開始, 澳大利亞官方用幾年時間射殺了十七萬只, 剩下的八十多萬只,  十年後數目便會增加一倍.

最近太陽能的逐漸平民化, 使到電動隊獵殺野駝成為有利可圖之出口商業活動. 首先用無人機, 無人車(僞裝成樹木, 石頭), 遙控獵殺一大堆, 然後太陽能車隊運來水車, 凍櫃就地製作高低檔次肉食製品並妥善冷藏出口, 除了收回成本, 還可以希望賺取外滙.

為什麼要打駱駝 (註一)? 18世纪即進行開發的Queensland 的 Longreach(南回歸線上), 報導此地已遭過度開發, 表土因久旱被風吹走 (若要預防須築堤圈地), 只餘下堅硬的紅砂石層, 剷子也插不入.  這些礦物砂石, 任憑人們怎樣勤翻土, 常澆水, 草都長不了.  用沙漠本地草種做實驗, 69 種都不長, 只有一種成功, 但種子是由中央 CSIRO Dr. Norman Hayley 提供的. 夏天地面有40  - 50 攝氐度, 縱有草種也發不出芽. 大批牛羊因而餓死. 牧民無計可施, 只能將牲口趕往700公里外的海邊, 那裏長有青草, 每天又可餵兩次水.   Longreach 因此變成鬼城.  幸好娃哈哈的老板没有看中這裏.  現在這裏的地皮已經貶值和無人問津.  牛仔們養牛不成, 打野駱駝一樣可以過日子.


過去十多年澳大利亞大旱, 野駱駝渴得瘋了, 一大群衝進農莊找水喝, 所有籬笆, 盛水器皿, 無不踐踏一空, 恍似大戰.  孤立無援的白人農民, 被廹開始獵殺野駱駝.  政府亦主動加入.  為數不多的個別農莊亦有小規模割駝肉出售的.

註一 參考: https://www.monalisa-prod.com/vi/production.php?id=58



2017年4月22日 星期六

摩爾曼斯克逃逸之 Red King Crab 在挪威 Kirkenes 希爾克內斯峽灣氾濫

Source: Google map

前蘇聯 1960 年代引進了 13,000 隻北極長腳蟹進駐摩爾曼斯克, 但有相當數量逃逸至鄰國挪威之 Kirkenes 希爾克內斯峽灣 (距邊境一公里), 由於它是外來物種, 吃光了本土的蟹和魚類. 其數目高速繁殖, 總數已達二千萬只之鉅. 每只大者動輒有 15 公斤,  在國際市場上極為暢銷, 蓬勃了本地經濟和旅遊.


Source:

http://programme.tvb.com/lifestyle/landofthemidnightsunwithalexanderarmstrong/

TVB.com Pearl 2017.04.14
Alexander Armstrong is about to embark on an adventure of a lifetime. He will set off into the Arctic winter on an epic 8,000-mile journey that will take him half way around the planet. He’ll witness the world’s most stunning natural wonders and discover why the far north has such a magnetic lure for its extraordinary inhabitants.

英國已徹底放棄食用鴕鳥之養殖(觀賞除外)

述電臺節目主人訪問上世紀 90 年代初開始在英國布里斯托養殖食用鴕鳥之 osgrow.com 農場主人阿 Paul .  除了現在他的農場仍然飼養了 2 隻觀賞用途之鴕鳥當作私人寵物外, 經完全結束了食用鴕鳥之養殖.  其他不少 90 年代初, 一同開始從南非引進大批鴕鳥的農場, 亦已不約而同地結束了養殖業務.

阿 Paul 解釋道, 因為英國地埋偏北, 屬高度地區 (相當於亞洲的貝加爾湖), 非洲鴕鳥來自熱帶地區, 英國人飼養它們的食物已完全用作產生熱量禦寒, 故所有英國鴕鳥均不長胸肌(白肉), 只有兩腿還勉強有點紅肉(劇烈運動所需, 充斥着血管).  這便解釋了為什麼市面上售賣的紅鴕鳥肉(兩腿為主), 與牛扒顏色相當, 但不屬於紅肉.  




Episode 2 - Figs Added Sugar and Ostrich
On Air Date: 2017.04.20 (Thu)  tvb.com (Pearl)
Jimmy Doherty, Kate Quilton and Matt Tebbutt continue their global quest to answer those nagging questions about the food we eat. In this episode, they discover if the myth about there being wasps inside fresh figs is true. They also question how ostrich meat can be red if it's from a bird. Also, Kate's mission to give up added sugar reveals some shocking truths.  
http://www.channel4.com/programmes/food-unwrapped/on-demand/595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