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3日 星期一

香港的拜火教堂1931-1991禮顿道101號 (共四篇博文)

過去拜火教只容許教內通婚. 外界婦女與本族男子所生小孩可以成為本族人, 其母親則不能. 娶中國女姓為妻者可以有條件地被接受. 拜火教女孩不會嫁外族人, 嫁了則大小一同出族. 現時保守份子還是堅持以本族婚姻為主.  根據 Barbara-Sue White , << Turbans and traders : Hong Kong's Indian communities>>一書的說法,  1977 後全部本族男女涉外婚姻均可入族入教.前印度總理 英迪拉.甘地 的丈夫 費羅茲.甘地 便是拜火教徒.1984年英迪拉·甘地被她的两个锡克教保镖刺杀后仅数小时内,40 孩子拉吉夫·甘地就被国大党推举为新总理直至 1989年.  理論上拉吉夫·甘地應該是個拜火教徒.

香港的拜火教堂位於禮顿道101號, 1930年支付三萬港元給從利希慎家族買下地皮, 而利希慎則從怡和洋行一次性購入銅鑼灣大片地皮.  此時已距離 William Jardine 1784 - 1843, Jamsetji Jijibhoy 1783 - 1859 二人去世七十至八十年. 問題是為什麼業權不在大半個世紀前確定 (地價便宜得多)? 拜火教堂要不要付點租?  按當時情況波斯人是上海香港孟買大富商, 大慈善家, 為什麼不建所美輪美的大教堂好象猶太教,天主教的一樣?




Leighton Road  禮頓道 in 1950s.  



参考上面照片,  1931 之拜火教堂為二層樓房(圖右, 其後改建為三層, 下圖 ),  印度北方建築風格.  教堂除宗教活動外, 與猶太教等少數民族相類似, 還要提供足夠社會活動空間諸如閱覧室, 青年乒乓球, 教徒敘餐大廳 (大廚房), 星期五黃昏聚會等. 二層樓是明顯不足夠使用的.  按 Barbara-Sue White 的報導, 講排場的拜火教友婚宴等活動是在希爾頓大酒店舉行的. 社交圈子都安排香港 Hong Kong Club, 香港賽馬 the Hong Kong Jockey Club (以上二會所二戰前是華人不得入內的),  香港鄉村俱樂部 the Hong Kong Country Club (利銘澤被香港會拒絕後自創 1962). 富麗堂皇的大宅都在倫敦和温哥華.



繼續上面照片, 禮頓道的盡頭有圓亭者為 William Jardine 大屋(銅鑼灣山腳原渣甸洋行大班1號大屋), 其後被利希慎家族改建成利舞臺 (1925 - 1991).  1991年利舞臺改建為利舞臺廣場. 新的圓亭仍在該處矗立, 彷彿在訴說當日 W.Jardine (單身不娶) 與  J.Jejeebhoy (年長一歲) 異國兄弟情誼.  今天怡和洋行香港辦公室內仍然掛有一幅 J.Jejeebhoy 的油畫.




1991後改建成玻璃幕牆大厦, 禮頓道101號善樂施大廈. 三樓至五樓為拜火教堂, 其餘供商業出租. 

相片出處: Flickr.com Zoroastrian Church Hong Kong





相片出處: Google map
上圖為利舞臺廣場, 新的圓亭仍在該處矗立.  1998年利銘澤女兒利德蕙(1941出生)獲委任為加拿大參議院參議員 (1998 - 2012辭職), 乃首位出任該職位之亞裔人士. 利德蕙丈夫之妹 (小姑) 是首位華裔加拿大总督 (1999 - 2005) 伍冰枝 (1939出生)。
參考: 香港瑣羅亞斯德教的祭司  Homyar :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35451
------------------------------------------------------------
思考題1841至1930铜鑼灣地價昇了多少?
1841年鴉片戰爭期間英軍佔領香港島,並隨即在澳門拍賣香港土地,當時戰爭仍未完結,英國已急不及待將香港島北岸劃出五十幅土地作公開拍賣,其中中環以東的下環(即灣仔)成為了第二大洋行顛地洋行的天下,而渣甸洋行(亦稱怡和洋行) 則花了超過五百萬英鎊買下了東角,即今日銅鑼灣東角道、怡和街、百德新街及渣甸坊一帶.
摘自: http://www.hkmemory.org/city_relics/text/index.php?p=home&catId=83&photoNo=0

思考題什麼是拱頂亭座? 戰後出生的所有人都未曾見過.
放置維多利亞女王銅像的拱頂亭座, 1896 (Source: Wikipedia). 銅像由香港拜火教慈善家 N. Mody 捐贈. 現放在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 後面的大廈屋頂也有三個類似的, 應該是印度風格吧. 歷史部份請參考 http://www.oldhkphoto.com/?p=3905
Statue Square 二次大戰前的皇后像廣場  in the 1930s, looking south toward the HSBC building (third design, built in 1935). The canopy of Queen Victoria's statue is visible (Source: Wikipedia).  今天只左邊建築物成為終審法院, 其餘重建.
思考題: 什麼是建築 dom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ome

--------------------------------------------------------------------------
波斯拜火教對香港發展史的貢獻
作者:史丹利
Source: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505270409682246&id=100005978749020&fref=nf
香港大學剛創辦時,英國商行一直不太肯捐錢,因為怕培養出一批競爭者。港大成立時第一個踴躍捐錢的是拜火教商人“麼地“,他捐出15萬元作為建築費用, 及3萬元作為經營費用 (馬來華人陸佑也祗是在後期捐出5萬元,並借出免息20年的50萬元貸款給香港大學)。 本部大樓鐘由遮打爵士贈送。
尖沙咀有一條麼地道。麼地(Sir Hormusjee Nowrojee Mody)十九歲來了香港。此外,九龍木球會亦是麼地創建.
香港旭龢道和碧荔道也以瑣羅亞斯德教徒而命名.
香港銅鑼灣禮頓道101號善樂施大廈,英文寫上" Zoroastrian Building “,現在5樓一層仍是拜火教宗教場地。
生力啤酒廠是拜火教律敦治家族在1920年創辦。律敦治在1949年為紀念因肺結核而離世的女兒,捐款興建了這所專治肺癆病人的療養院,直至九○年才轉型為一間綜合醫院。 律敦治医院的标志是否让你联想到中世纪欧洲的圣殿骑士团(Knight Templar)的标志?
天星小輪由另一位巴斯人 Dorabjee Naorojee Mithaiwala 在1880年創立。祆教傳統五角星代表光明及純潔(猶太教和以色列國旗是六角星。三星堆有五芒星)。Naorojee先生經營大概只有20年,遮打便在1898年接管了。 時至今日,天星小輪已先後有33艘渡輪服役,全部以「星」命名。
一八陸四年新成立的香港匯豐銀行委員會中,十三位委員裏有三位是巴斯人。一八六零年代,香港七十三家商行中,十七家是巴斯人。
拜火教徒來到香港較英國人還早。早在鴉片戰爭前,廣州與澳門已有巴斯人經商,到一八四四年,可考的大概有六十多名巴斯商人在廣州。
在香港跑馬地有一個拜火教的墳場,澳門也有。巴斯人在港的人數大約二百人,但竟然可在香港向政府取得市中心土地作為墓園。
香港人稱高利貸者為「大耳窿」,其實亦與巴斯人有關。巴斯人多都戴耳環,重重的垂下來,耳窿愈墮愈大; 由於巴斯人有的更從事放貸事業,久而久之所有高利貸者都稱為「大耳窿」。 三星堆人頭也有耳珠孔!
香港的停車場的收費站的英文名稱一般都會用上一個港式英語詞 - shroff. 這詞劍橋字典沒收錄。shroff 是巴斯人的姓。
廣州話有『冚辦爛』,吳語也有類似發音。饒宗頤考證: 『冚辦爛』是古代波斯語,即全部的意思。 唐代波斯人到中土宣傳拜火教及經商而入。 元曲中寫作“咸不論“。
「巴閉」是印度話。早在唐宋時廣州已非常國際化,外地商人到广州以中東和印度半島的最多。他們在語言溝通上有大困難時,便會提高聲浪高叫「BAPRE、 BAPRE」,即“我的天“的意思。 廣東人不知這兩個聲音是甚麼意思, 只覺得他們很煩, 於是便成為一個廣州話獨有的詞語「巴閉」了。

-------------------------------------------------------------------------------
繳費處有個施羅孚 SHROFF 作者:文路  Source: http://archive.am730.com.hk/column-281600

香港第一次賣地,由4名巴斯商人投得地皮。1860年,當時在73個西方商人中有17個巴斯人,可見他們的影響力很大。

香港人稱高利貸為大耳窿也是與巴斯人有關,巴斯人相信,耳朵是智慧的中心,聰明人必定有大耳朵,沉重的耳環,會把耳朵垂往下拉,使它變得更長,相對愈長的人也變得更睿智。更由於他們有天賦的營商智慧,因此積累很多財富,有些巴斯人昔日從事高利放貸,而巴斯人都戴上大耳環,重重的垂下來,耳窿愈墮愈大。於是,便被稱為大耳窿。久而久之,所有從事高利貸者,不論國籍都稱為大耳窿。亦有一說放貸的巴斯人會將銀幣放在耳朵中,令人產生大耳窿的假象,放高利貸的就稱為大耳窿。
甚至從開埠初年已將法庭追求罰款的工作,外判給一批做匯兌生意的巴斯人,做匯兌生意的巴斯人大部分都姓施羅孚──SHROFF,所以久而久之,香港的繳費處就稱為 SHROFF。
-----------------------------------------------------------------------------------------------------

Historically, a sheriff was a legal official with responsibility for a "shire" or county. In modern times, the specific combination of legal, political and ceremonial duties of a sheriff varies greatly from county to county. Source: Wikipedi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