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30日 星期六

島國糧油不足上山下海《楢山節考》 图片 (2016-04-19 09:18:47

参考:《楢山节考》全集-高清电影完整版-在线观看-搜狗影视


《楢山節考》,日本小說,深澤七郎著,敘述日本古代信州寒村的山林內棄老傳說,鄉下人民生活非常窮苦,男人為了生存每天都很辛苦的工作,女嬰一出生就賣給有錢人家,換來的錢來貼補家用,男嬰則棄道旁。在鄉下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老人家到了70歲的年紀,就要由家人背到深山野嶺等死,年已69歲的阿玲婆為了讓孫子多一口飯吃,忍痛拿起石頭敲掉自己的牙齒,讓自己看起來蒼老一些。這看似非常荒謬不合人情,卻深刻地描繪出嚴苛的生存環境之下,自然界的殘酷生存法則。作者深澤七郎做了一首「楢山節」的曲子貫穿整個故事,因此名為「楢山節考」。楢山節考至今曾兩度拍攝成電影,1958年版由木下惠介導演,1983年版由今村昌平導演,獲得康城影展「金棕櫚獎」。女主角坂本スミ子(1936年生)1983年版中,為了求逼真,竟把自己的門牙削斷. 

source: wikipedia

以下圖文轉載自:  https://castnet.nctu.edu.tw/castnet/article/2405?issueID=93

  
   
2010-04-03  文/ 陳宣聿 

楢山祭第三次來臨了
栗子從種子變成綻放的花朵
鹽屋的媒鳥先生運氣真好
去山上的那個日子下起了雪

 --節選自<楢山節>歌謠

 《楢山節考》法文版DVD(圖片來源/水吉王令


《楢山節考》為日本作家深澤七郎Fukasawa, Shichirō, 1914-1987於一九五六年所發表的短篇小說,楢山乃是故事發生的地點名稱,而「節」則是日本歌曲的一種形式,因此可將此篇小說的篇名解讀為「對於歌曲<楢山節>的考證」。《楢山節考》以日本民間的棄老傳說為主題,敘述一名老太太被兒子背上山的過程,並用楢山節歌曲貫穿全篇,作品風格帶給當時日本文壇相當大的衝擊。
.

這部小說先後由木下惠介和今井昌平兩位著名導演翻拍成電影。雖然改編自相同的小說,但兩者的處理手法卻截然不同,一九五八年拍攝的木下惠介版本以感傷婉約的基調貫穿全篇;而一九八三年翻拍的今井昌平版本則較為尖銳和殘酷,建構出物質條件極為苛刻的小山村,在剝除倫理道德等價值觀後,更加原始而赤裸的注視生命的本質,對「老年」的意義進行哲學式的回答。

楢山村中棄老傳說
電影一開始便以鳥瞰的鏡頭呈現出冰封在雪地裡的山村,一連串的俯視鏡頭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舞台,同時也帶出影片的漠然調性。在偏僻而貧困的村落中生存相當不易,家中只要多一個人就意味著多一張嘴吃飯,多餘的女孩子賣給人口販子,而多餘的男孩子則直接殺掉。在這樣的村子中有著棄養老人的習俗,不管身體健康與否,只要一滿七十歲就必須「參拜楢山」。所謂「參拜楢山」乃是一種信仰儀式,由長子將父母背上當地的聖山「楢山」,美其名是靈魂回歸山神,實際上卻是將無生產力的老者丟在山上等待死亡。

片中以身體健康的老太太阿玲婆為主角,六十九歲的阿玲婆不停地打理家中的大小事件──幫大兒子續弦、教導媳婦處理事務、解決孫子的婚姻問題等等,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自己的「上山」做準備。阿玲婆以大家長的身分守護著這個家庭,表現出女性的強悍以及韌性,雖然生活十分艱困但仍堅持要兒子續弦,希望媳婦能夠接替她的位置掌理家務。片中可看出日本母系社會制度的遺跡,長子辰平雖為表面上的主人,然而家庭運作的核心其實都掌握在阿玲婆的手上,而當阿玲婆將自己捕魚的秘訣交給媳婦時,同時也表示著自己的功成身退。



面對生死 人性底線的對比

相對於大部分以老年人為主角的電影將「把握生命,追求自我」作為核心價值,《楢山節考》當中則是以「責任」和「大局」為出發點。將老年人棄置在山中的傳統,意味著在生活困苦的情況下必須將沒有用處的人捨棄,以維繫全體村民的利益。阿玲婆和鄰居的老爺爺都同時要「參拜楢山」,相對於阿玲婆的坦然接受並且早早打理後事,鄰居爺爺則是不肯對棄老的習俗就範,不但沒有為家中其他人著想,反而偷吃家裡的雞,惹來兒子的嫌惡,將他五花大綁地綑在柱子上,最後一點尊嚴也沒有的死去。從影片中可以看見,當集體利益的意識高漲時個人的希望和欲求便受到壓制,鄰居爺爺重視自我和貫徹對「生」的慾望,但這卻和傳統及集體利益相悖,以一種懦弱、貪生怕死的姿態表現在影片中,作為和「大愛」、「明事理」的阿玲婆的對比。




阿玲婆在雪地中打坐
(圖片來源/
鏡頭看世界 

而影片中和阿玲婆對照的另一名男性則是大兒子辰平,阿玲婆的行事作風現實果斷,遇事毫不猶豫。然而辰平卻總是帶著一股理想主義,不僅放過偷糧食的小偷一馬,在面對需要傷害他人的決定時也總是掙扎和思考再三後被動接受。辰平一直不願意背母親上山,但隨著家中人口的增加,仍不得不執行古老的傳統讓母親回歸山神。辰平的理想主義乍看之下天真可笑,然而卻將母子分離的情節推向高潮。

影片的後半以大篇幅敘述辰平將母親背上山的過程,辰平背著母親走過一連串險阻道路,途中兩人很少開口說話,畫面上則是呈現出一幕幕浩瀚山景。抵達山頂的同時,看見的卻是成千上萬的白骨,歷代的先祖們通通有著一樣的命運。辰平哭著和母親告別,走下山路的時候天空飄起了雪,辰平想起<楢山節>歌詞中下起了雪代表好運氣一段歌詞,於是折返山頂想要告訴母親,發現母親雙手合十,白雪紛紛落下掩蓋住母親的身體,母親對他揮揮手要他趕緊回去,這時的母親看起來聖潔而美麗。

周而復始 生命遞嬗
在《楢山節考》當中,生、死、性三個元素不斷地出現以及循環──人的生命,動物的生命,四季的循環,性愛的畫面等等,一再體現出周而復始、包容一切的母性概念。送母親上山後辰平返回家中,兒子薩吉帶來新的媳婦,影片最後特寫妻子及媳婦的腹部,暗示家中即將有新生命的誕生。

縱觀整部影片,當中貫徹了對集體和傳統價值的體現,阿玲婆有如傳統的具體化身,重視家庭並篤信回歸山神後能夠和死去的親友們相聚,而其所奉行的理念也總是能帶領家族度過難關。阿玲婆雖然死去,然而她所重視的「家庭」卻保留下來,並且孕育出下一代,成功地表現出在她的守護下家庭生生不息的意象。在《楢山節考》當中,生命與死亡本身便是自然中循環的過程之一,與其說是如何面對死亡,到不如說是如何完成自己所必須負擔的責任,透過自我的犧牲去成就、迎接繼起的新生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