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0日 星期一
Rhenish Church, Tai Po Old Market, 大埔禮賢會幼稚園
Source: https://digitalrepository.lib.hku.hk/catalog/hm50tv01v#?c=&m=&s=&cv=&xywh=-1210%2C-177%2C3419%2C1546
1974年 大埔舊墟禮賢會畢業典禮, 我應是 1960左右的.
2025年1月18日 星期六
滅火車進不了新田圍邨?
1981年入伙之新田圍邨共有八座, 3,400 伙. 早期可能是山高皇帝遠, 私人汽車晚上到處亂泊, 晚晚都有十多架大小不同的亂泊車在邨外泊到天光才走,(註:這方面直至最近才改善). 屋邨管理索性長期用十多二十個巨型花盆將寬闊的路面堵死, 只留下勉强足夠的空位讓車輛單程進入.行人和輪椅也是感到很不方便. 這項措施可能是近期實施車輛八達通收費需要收窄路面,以防車輛有足夠空位避開收費.
2025年1月9日有七部滅火車停在新田圍邨邨口,表面看來是路面狹窄駛不入了. 這批滅火車只在邨口停了半小時, 没有進一步行動便收隊了.
值得探討一下的是否移走巨型花盆即可讓滅火車進入?
新田圍邨已是老人邨, 老人記性差, 很容易忘記關爐頭, 十分需要消防員的服务.
2025年1月9日 星期四
六十年代的大埔天主堂對出之人面樹
五,六十年代的大埔旗桿山 Flagstaff
Hill,(俗稱政府山, 包括北區理民府和新界警區總部, 政府員工宿舍(俗稱五間樓)和大埔官立小學)和大埔墟是被一整塊四方形農田所分隔.旗桿山腳有天主堂.
天
主
教
大
埔
傳
教
一
百
五
十
年
第
三
章
:
在
英
國
統
治
下
日
軍
佔
領
下
之
大
埔
︱
一
八
九
九
至
一
九
四
五
年
起初,理民府辦事處及警察局都是設於用草蓆搭建成的茅舍內。用草蓆搭建成宿舍,
供理民官、警察督察及其下屬居住。1901年用磚和瓦建成的警察局,及警察、督察的宿舍,全部落成啟用。理民官的永久官邸的建築工程隨後展開(1906年完工)。理民府的辦
事處在1907年建成,建築物的其中一部份是用作助理理民官的官邸,直至永久官邸於1908
年落成為止。理民府辦事處在1908年作大規模的擴展。1909年加建工務局職員宿舍,
1910年加建低級職員宿舍。因此,在英國統治的首十年,相當多數量的歐洲式建築物在旗
桿山上或附近地方落成 . 英國佔領新界後,政府即時派遣一位醫官前往大埔(他是香港大學的華人醫科畢業
生),並在旗桿山上設有辦事處及診所。他的首要職責是照顧駐紮的警察及其他政府公僕
的健康,也會向任何尋求協助的村民提供服務,並且必須為那些要求接種預防天花疫苗的
人士接種。 Source: https://taipo.catholic.org.hk/zh/wp-content/uploads/sites/2/2019/01/%E5%A0%82%E5%8D%80%E8%B3%87%E6%96%99-%E5%A4%A7%E5%9F%94%E5%82%B3%E6%95%8E150%E5%91%A8%E5%B9%B4%E7%89%B9%E5%88%8B.pdf
由1899 至 1961年,在大埔的天主教徒使用過五個地點作為教堂用途:碗窰和
汀角的小堂 (1899至1926年),錦山山頂的聖安德肋堂 (1926至1937年),設於大馬路旁所
租用的建築物作臨時聖堂 (1937至1961年) 及在運頭街的聖堂(自1961年起)。1961年前
的所有聖堂,都是極之不理想的,大部份非常差劣的。大埔的天主教徒,須要等待非常長
久的時間,才可以擁有一間值得他們自豪的聖堂。
今天的教堂位置,就是其中一塊土
地:由一位富翁建築一所大宅及花園,因為他希望在鄉郊地區有一所寧靜的住宅;當完工
後,這房屋有田園風貌的外觀,向外望是一大片距離墟鎮邊陲四分之一英哩遠的稻田(137頁).1901年用磚和瓦建成的警察局,及警察、督察的宿
舍,全部落成啟用。理民官的永久官邸的建築工程隨後展開(1906年完工)。理民府的辦
事處在1907年建成,建築物的其中一部份是用作助理理民官的官邸,直至永久官邸於1908
年落成為止。理民府辦事處在1908年作大規模的擴展。1909年加建工務局職員宿舍,
1910年加建低級職員宿舍。因此,在英國統治的首十年,相當多數量的歐洲式建築物在旗
桿山上或附近地方落成(139頁).
以下是博主觀察: 天水圍公園有兩個人面樹群落, 各有高大人面樹三至四株.每逢五月, 即有市民在地上檢拾果子.
下圖天主堂對出馬路邊之大樹即為人面樹.
Source: https://digitalrepository.lib.hku.hk/catalog/bv73c2218#?c=&m=&s=&cv=&xywh=-443%2C-32%2C1832%2C828
下圖最左即為天主堂對出之人面樹.
Source: https://digitalrepository.lib.hku.hk/catalog/gm80hz237#?c=&m=&s=&cv=&xywh=-229%2C-96%2C1455%2C658
天主堂左手邊最高, 最茂密的樹為人面樹.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天主教在大埔的成長
Source: https://taipo.catholic.org.hk/zh/wp-content/uploads/sites/2/2019/01/%E5%A0%82%E5%8D%80%E8%B3%87%E6%96%99-%E5%A4%A7%E5%9F%94%E5%82%B3%E6%95%8E150%E5%91%A8%E5%B9%B4%E7%89%B9%E5%88%8B.pdf
page 70-72
初期:穆神父、和神父(安主教)、梁子馨神父
1861年1月,當高神父自他訪問內地的旅程返回香港後,他命令穆神父(Fr Giuseppe
Burghignoli)〔圖四,第77頁〕遷到荃灣,負責照顧當地的教友(在該地的學校有四十名
學生)。1861年1月穆神父在一位中國執事的陪同下,往內地進行第二次探索旅程。由荃
灣跨越高山經過鉛礦凹,再穿越碗窰。在該處探訪隊伍稍作停留及傳教。受到馬金秀對新
信仰的熱忱及他對保持信德的啟迪,一些村民前來表示他們相信傳教士所宣揚的福音。更
重要的是村民向傳教士捐贈一所細小的磚屋,作為小堂和宿舍之用:這是天主教在大埔開
始扎根的真正日子。建築物原本是一間貯存餐具的舊貨倉,這古老的貨倉是九龍以北成立
的首個天主教中心──包括三間房間:最大的一個房間改裝成為男孩學校,兼作小聖堂;
第二大的房間加以改裝,作為另一間女子學校;後面的一間小室改裝成為宿舍。該新小聖
堂和宿舍是在1863年耶穌升天瞻禮正式祝聖,同時亦為一位鄉紳父老領洗。在1863年聖誕
節,在小聖堂舉行隆重的子夜彌撒,為一群村民施洗。1863至1867年間,穆神父就這樣穿
梭於荃灣與大埔,為兩地居民服務。
碗窰的村民向傳教士捐贈細小的磚屋一年後,和神父(安主教)〔圖五,第77頁〕
打算在今天香港東北面歸善縣(即今天廣東的惠陽)的太和成立一個傳教站,可惜因為
反基督徒的問題出現令這個構想未能實現。和神父(安主教)與梁子馨神父一起遷回碗
窰(1864年初),梁神父是一位年青剛晉鐸的中國神父,與他一起在太和工作。梁神父
1837年出生,1862年晉鐸,是首位在香港成長並在香港修院培育的司鐸;他從小便跟隨
父母來到香港,他們原居住在廣州附近,是古老天主教家庭的成員(梁神父的悼文是這樣
寫:「他在1837年在鄰近廣州的一條村落出生……他的家庭數代都是天主教徒」)他的父親
在英國佔領香港後不久,來到香港經商謀生。和、梁兩位神父分擔了穆神父的工作,1867
年穆神父奉召返回香港島服務後,和神父(安主教)便接手帶領碗窰的傳教工作。
和神父(安主教)和梁神父返回碗窰後,得知大埔墟以北的汀角村民,對傳教士在碗
窰所設立的學校非常賞識,於是要求傳教士在汀角開展傳教事業。僅僅的一兩個月間,五
間一排的房屋捐贈給傳教士,作為小聖堂、宿舍和學校之用:學校是在1864年4月啟用。
該等建築物比碗窰的為大,以下是它們的描述:
「在汀角有兩間房屋供學校之用,面積相當寬闊。司鐸們有兩間自己使用的房屋‧當
第二章 教會在大埔的成長:1861 -1899年
150 Years of Evangelization in Tai Po Chapter Two : The Growth of the Church in Tai Po : 1861-1899
64
錢墨球首次啟用學校時(他是學校的首位教師),學校有二十位學生,當時是一個相當
的數量 …… 教堂佔用一間房屋。有一間廚房和一間賓館,它們都是位於花園內。」
另一個在1870年有關汀角的描述:
「在該處神父們有一間相當寬敞的房子,但被樹木所遮蔽。」
在短時間內,汀角的學校的學生數目增加至八十人,相信是該區其中一間最大規模的
學府。教堂的設備和裝飾的費用,是由和神父(安主教)在香港逐家逐戶拍門而籌募得來
的(他察覺到大部份的金錢都是來自「英國的新教徒」的捐獻)。汀角的處所是比碗窰的
處所優勝得多。因此當汀角的處所經過裝修後,汀角成為「新安的傳教中心」。
和神父(安主教)是一位充滿活力和全情投入者,可以從他逐家逐戶拍門募捐一事上
得出結論。他當時負責香港監牧區的整個內地部份,負責的地區由東至西伸延一百二十五
哩,由北至南十至十二哩,總面積一千五百平方哩。區內大部份的地方都是山巒起伏,在
一小塊一小塊的平地上,設有約四千五百條有大有小的村落。
和神父(安主教)充滿期望,希望這廣闊的地區內每一位村民都有機會聆聽天主的聖
言。幾乎每次都是由梁神父陪伴,他每天村來村往,風雨不改,希望他所到之處,能盡他
所能令村民歸化入教。只有偶爾並大多數在主要的節日上,他和梁神父才會返回他們在汀
角或碗窰的住所。
除了傳教之外,他每到一處定會繪製地圖作為紀錄。1866年他出版一幅新安縣的地圖
〔圖六,第77頁〕,記載了整個地區所有村落的正確位置:1866年他已經完成探訪在新安
縣的內地部份的每一條村落。香港政府即時意識到該地圖的重要性,並在政府憲報刊登該
地圖,讓公眾知道。和神父(安主教)這樣寫:
「地圖是我四年來努力的成果,是出自作者的親身觀察所得。工作所涉及的危險、困
難和艱辛是非常大的。該地區是特別山巒起伏……旅程的疲累並非小事……找尋嚮導亦非容
易,而在任何一地點上要找到正確的資料更感困難。」
在隨後的五十多年,該地圖繼續成為唯一的正確地圖,而香港政府在接收新界後數年
內,仍然使用它,直至政府繪製更新的地圖後才被取代。
和神父(安主教)所提及的「危險和困難」是非常嚴峻的。其中,當傳教士乘船由一
地方往另一地方時,可能會受到海盜的攻擊。一位傳教士在1878年5月描述距離西貢不遠
的一次旅程:
「在星期四晚上……兩艘木船襲擊我們,我們利用設備簡陋的船艙作為堡壘,維持了相
當長時間的反擊;海盜攻擊我們兩次,我相信是仰賴聖母的助佑,而非我們的力量,兩次
都被我們擊退……在十五位水手中,三位受傷,四位戰死。」
和神父(安主教)對福傳的承擔是絕對的,他清楚感受到如果他不是每一天都用來
傳揚天主的聖言,便是虛度了那一天。沒有任何事物可以代替他對天國的極度嚮往。和神
父(安主教)在1870年初離開香港,被委任為華北河南的代牧。在該處,他的承擔、熱忱
和活力再一次顯露出來:當他逝世時,他的信徒非常哀傷,把他視為一位真正具有聖德和
全情投入的傳教士、一位聖者及河南教會的真正建基者。但他的真正傳教熱忱和宗徒事業
的熾熱,從未間斷的訪問旅程,還有希望到任何地方傳揚天主聖言的絕對承擔,是在香港
首次表現出來。
然而,和神父(安主教)極少單獨外訪,通常由梁神父陪同〔圖七,第78頁〕。在
和神父(安主教)前往河南後,梁神父獨自留下,繼續他當初與和神父(安主教)所開始
的逐村逐村的探訪旅程。梁神父是一個寡言而簡樸的人,身材高大。他從不標榜自己或
提及一些關於自己的事情。1920年報導他的死訊時,刊載在《士蔑報》(The Hongkong
Telegraph)的悼文對他有如此的描述:
「除了天賦才能和通情達理外,他亦具有積極和爽朗的性格……他的芳表、活力和熱心
助人的行為,深得人們的極度愛戴及敬重。」
在不少於四十四年間,梁神父從未間斷到不同的村落探訪,宣揚天主的聖言及使人歸
化受洗。他肯定非常強壯,才能克服如此嚴峻的生活。他只有在重要節日或活動才會返回
主要的中心(例如他就是那位在1877年協助主教主持馬金秀葬禮的「梁子馨神父」,亦可
能是那位在1869年陪伴Huebner男爵訪問西貢「能夠操流利拉丁文」的中國司鐸)。1906
年,主教擔心這樣的生活方式會損害一位年紀不輕司鐸的健康(他當時幾乎接近七十歲高
齡),便安排他到香港擔任大堂主任司鐸一職,直至他十四年後逝世為止。他是於1912年
首位在香港慶祝晉鐸金禧的司鐸,更令人驚嘆的是他母親能夠活到超過九十二歲,親身參
與他晉鐸金禧的感恩聖祭。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