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3日 星期六

香港中年夫妻移民百明翰

石 Sir 在香港時唸中文大學,後來外國留學,分別於美國德州奧斯汀及澳洲坎培拉。一直不甚喜歡香港大城市的繁忙。這也是離開香港的其中一個原因。年屆四十,看著香港逐漸變得陌生,決定離開,移居英國。閒來把移居雜事,記錄起來,與讀者分享。 離開香港前,曾在學校當過幾年誤人子弟的工作,故以石 sir 作筆名。 筆者並非某大傳媒主管石 sir,只是碰巧同名,特此澄清。石 Sir 習慣英國家居,喜歡伯明翰環境,受不了香港的天氣及生活,自會多介紹移居英國伯市要注意的事,向有意了解的讀者分享。香港天氣潮濕,近年深受濕疹困擾。英國比較涼快,去到那邊大概濕疹就好了。(博主註: 英國每年有一百至二百天下雨(或下雪)http://blog.sina.com.cn/s/blog_b96391280102wpbs.html

移民一年,回不去了  
轉載自:  http://www.cup.com.hk/2018/08/08/sirshek-1st-anniversary-migration-uk

移居英國剛滿一年。
人生嘛,「一半樂事,一半令人流淚」是常態。一年以來,我跟太太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生活,當然有這樣那樣的困難與麻煩,我在本欄也談過其中不少。但細數一下,一年的英國生活,倒還是樂多苦少。近日太太每每看到我的身形變化,就會取笑我「大概在英國生活非常寫意」。
一年前患得患失地搬到這裡,還想過「一年後若發覺不適應,就回香港」的計劃。7 月的時侯,真的因公因私,回到香港 10 多天(亦因此脫了幾期稿)。回港幾天後,朋友問我要回來香港居住嗎?我說:香港,我是回不去了。
英國早陣子也受熱浪侵襲,我曾經也覺得英國有點太熱。但回港之後,一下飛機就幾乎受不了香港的天氣,溫度固然高,但潮濕才叫人難以忍受。幾天走在香港街上,高樓處處空氣停滯,感覺濕熱窒息,居英後久未復發的濕疹沒幾天就跑出來了。
英國家住兩層花園小屋,由窗戶看出去,藍天綠樹,寬敞舒適。但離開香港一年以來,香港樓價繼續天天破頂,政府無能,貧富差距天天擴大。我在英國居所的價錢,今天甚至及不上當年香港蝸居的首期,住宅租金亦已大幅上升。若真回港,連棲身也有困難。
在英國上班,收入雖比香港低得多還有重稅,但下班準時,時間充裕就可回家做飯,飯後小休,10 時已可就寢。休息充足,飲食定時,身體也健康起來。在英國一年以來,沒看過一次醫生,所以本欄也沒機會談英國醫療制度的事。想起那時在香港工作,朝九晚五只是夢幻,7 時下班是恩德,8 時是標準。我倆多年來都是「無飯夫妻」,天天在外邊吃晚飯,10 時能回到家中是萬幸,晚睡卻要早起,沒精打采,身軀疲憊,不時生病,卻還要帶病工作。
過了一年英國的生活,恐怕已難以重拾香港的生活方式。
當然,英國生活未必人人適合,英國 6,500 萬人口東西南北各有自己的樂事與難處。英國灰灰的寒冬未必每人都能接受,英國家居寬敞但消費娛樂欠奉,只能宅在家中,英國工作壓力不大但前途及收入都難跟香港相比,英國政制或民生發展亦有其難解之困局。石 Sir 及太太自問只是其中幸運的一群,選了特別適合我倆的伯明翰定居,又比較適應英國人的生活方式。
早前乘飛機從香港飛回英國,我一直感覺「終於回家了」而不是「終於離開了」。那刻,我就清楚,香港,我大概是回不去了。

轉載自:  http://www.cup.com.hk/2017/09/27/sirshek-prices-in-uk
倫敦市中心的樓價跟香港是伯仲之間,近年都在力爭世界第一。但只要離開 Zone 1,以我自己在倫敦 Zone 4 地段親身找地產經紀找居所的經驗,40 萬鎊上下(約 420 萬港元),已有鄰近車站商戶,實用面積 6、7 百呎的單位出售,不少更附有花園及泊車位。後來,我倆因事去了英國第二大城市伯明翰,當地樓價更幾乎只是倫敦一半。英國交通飲食就算比香港貴一點,但住屋開支遠比香港便宜,在我看來仍比香港「抵住得多」。
當然,自去年起英鎊大跌至現在十算水平上下,以此計算英國的消費特別便宜。但就算英鎊匯價回復「正常」,讓兩地開支水平打成平手,想想兩地的生活質素,英國仍然算是「貴得有道理」,香港才是貴得不合理吧。
轉載自: http://www.cup.com.hk/2018/01/31/sirshek-i-am-back
今次回歸,對香港百物騰貴,印象尤其深。英國搬家要添置很多物事,我心想不如回港購買。到香港後,到街坊商場看看,一些家用雜物,如電拖板、電腦零件等,一點都不便宜,立即跟英國購物網站比較一下價格,竟發現英國物價更低。我還抱有兒時印象,香港電子產品價廉物美,就去格一下價,竟發現我剛在英國購置的電視,同牌子同規格的產品(雖型號有點不同),香港幾乎貴七八成!
我在英國的新居,是英國傳統兩層排屋,面積不太肯定,但我為了購買傢俱,量度過廳房的尺寸,不計算廚廁走廊樓梯以及大花園的話,實用面積大約是 600 尺,租金才 6、700 鎊,購買的話不用 30 萬鎊,在這裡算是偏貴的「上車盤」(註)。相比香港屢創新高的租買價格,可說是「平到笑」。這陣子慢慢把新居清理妥當,稍為安居下來,跟太太坐在空蕩蕩的家中閒聊,說到在這種價廉物美環境生活久了,恐怕若他日不知何故真要回歸香港定居的話,將難以習慣。
誠然,英國伯明翰價廉物美,但生活方式跟香港大相逕庭,居所雖大,但晚上烏燈黑火,附近除了屋就是屋,走好一段路才有一點點商店食肆,日常基本就是待在家裡,購物基本上都網上訂購。在香港那種隨時「落樓下買豉油」基本不存在。
另外伯明翰雖有各國美食,住了幾個月下來,竟沒找到一家像樣的日本食肆。市中心確有一些,但看到 3 位廚師的樣貌:一位像南亞人,一位像中東人,一位跟我說普通話,食物果然就缺了點日本味。故此我回歸時,相約友人都總會問:「能跟我去吃日本拉麵嗎?」
若說有甚麼讓我掛念香港的?恐怕就是日式拉麵。

拙劣的英國效率

轉載自: http://www.cup.com.hk/2018/05/15/sirshek-problem-with-british-inefficiency
你試過在網上做一次銀行轉賬,轉足 10 天也未轉妥嗎?我試過,我真的試過。
英國一家銀行,早陣子暫停了其網上銀行系統一個週末,以更新銀行系統。當銀行宣佈完成系統更新幾小時後,卻陸續出現問題:客戶發現戶口資料錯誤,錢算了在錯的戶口上,網上銀行無法登入,大量轉賬無法完成。銀行當然立即搶救,但搶救了 10 天,系統仍未救活過來,只能有限服務,足足兩星期後,仍有不少功能未能復原。我早前下了一個轉賬指示,前後等了 10 天才能完成。
而當銀行轉賬無法辦妥之際,卻又發現原來自己住家的業權一直未搞妥 —— 讀者或許記得,石 Sir 搬家已經是近 5 個月前的事,冬去春來,夏天也快到,今天竟收到律師通知,原來屋契有點問題,從我們搬屋以來一直無法替我們註冊。我看其回覆,明顯就是律師自己沒看清屋契(甚至根本沒看過),沒看到有關細節要求卻隨便收錢交鎖匙,並宣告交易完成。若非我多次追問註冊進度,恐怕到我搬走才知道根本從未註冊。
在英國幾個月,幾乎都已習慣英國人工作錯漏百出:網上購物,貨物寄失了連貨運公司也不知道貨到了哪裡,就此消失於空氣中無法追尋;百貨公司送出的禮物卡,到我購物時才發現是無效的空卡,原來百貨公司內部有人未在系統記錄就送出了;港人熟悉的那家銀行,其網上系統竟然不認得自家銀行發的信用卡,而不接納我的交易;無線電話帶號轉卡,竟然把號碼轉到另一無辜客戶的賬戶去,我的所有來電都轉到那客戶電話去,而該客戶自己的號碼卻被取消掉,變成失聯人口好幾天。
英國人辦事能力及效率低下,以前聽聞不少,但當身受其害時,感覺還是挺震撼的。
英國最新公佈,英國今年第一季經濟增長,只有似有或無的 0.1%。而若以人均值計算,更縮減了 0.1% —— 即平均每個人的生產力正在下降。
前幾篇也談過一點:英國本地人,不少缺乏國際視野,不知道世界市場需求變化萬千,做事卻因循守舊,錯漏低效,無法回應日新月異的市場。有說他們仍沉醉在那舊日大英帝國輝煌日子,竟以為英國產品或服務還有甚麼過人之處,世界各國都爭相要與英國做生意似的,不思進取。他們心態是否如此,我不肯定,但日常生活中受其低下的辦事能力所害,倒讓我見識到那不升反降的生產力是怎麼一回事。
英國 human capital 的不足的情況,恐怕在未來一段日子,都會是經濟發展的一大障礙。

慘兮兮的英國經濟

轉載自: http://www.cup.com.hk/2017/11/29/sirshek-economic-growth-stumbled-in-uk


我不是說到英國去要舉目無親,銀行服務手續麻煩,就是說冬天灰暗日照不足,或英國政府對移民愈加留難,上次更明言英國薪金偏低。大概讀者人生積極美滿,心中有佛所見皆佛,只看到我文章一面唱好,我為讀者感到高興。今天即管試一下寫得悲慘兮兮的,看看效果如何。
行文前一天,英國公佈財政預算案,其中對英國經濟前景的描述,實在很難讓人積極。容我直接引用工黨主席郝爾彬對預算的回應: “Economic growth has been revised down. Productivity growth has been revised down. Business investment revised down. People’s wages and living standards revised down.” 四字蔽之:「前景暗淡」。(希望讀者滿意。)
英國政府不得不承認,過往幾年預計的生產力增長並無發生,儘管就業增加了,對經濟增長幫助亦不大。早前我自己才想了一下,到底英國的未來經濟動力主要是甚麼?我們知道美國有資訊科技,德國有工程機械,法國有名牌消費,中國有泡沫山寨,英國有甚麼呢?
對了,是金融服務。遠古有個甚麼「紐倫港傳說」(指紐約、倫敦及香港),光靠炒炒賣賣不事生產過水濕腳,亦可造就三大都市奇跡。但自 10 年前金融海嘯以來,世界對以往任性荒謬的金融業嚴加管制,銀行難以把有毒資產當寶藥賣以謀財,金融服務業不復當年勇。香港作為「紐倫港傳說」之一員,其投資銀行業已遠不如當年興旺,近年亦只靠中國泡沫支撐著。英國金融業連這因素也沒有,脫歐的決定更讓銀行打算撤出英國,雪上加霜,讓人擔心。
今次財政預算,提出增加科研發展等長遠改善生產力的項目,方向正確,不過在今天 Winner takes all 的網絡經濟世界,不知會否太遲。此外財政預算未有回應大學學費的問題,減少學生進修增值投身科研的誘因,或有違發展科研的目標。
至於政府已知經濟增長放緩,卻仍在此時堅持縮減國債,減少逆經濟週期可用於投放發展下一增長產業的彈藥。討論這做法是否明智,既技術又悶蛋,想必會引至左右爭論,膠來膠去,若放到社交媒體去,恐怕我更會被 Block 了,不如就此打住,讓讀者自行定奪。
英國經濟走到這一步,好像有點進退維谷,前景未明。固然英國仍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就算只吃老本,大概還有很多年可以吃,而且社會結構穩定,就算不大幅增長,可見將來大概亦沒甚麼社會動蕩或經濟崩盤的風險。英國是否適合讀者居住,看閣下能否接受一個長期只有百分之一二增長,穩定地慘兮兮的社會。

灰灰的冬季


轉載自:  http://www.cup.com.hk/2017/11/15/sirshek-winter-in-uk


我年輕時曾在美國及澳洲內陸城市讀書,總算對在外地生活有點經驗 —— 尤其內陸城市不像沿海城市,冬夏變化較極端。那時夏天可高近 40 度,冬天卻下跌至 0 度上下 —— 雖不至於下雪,但若低溫兼下雨,路面會結霜,頗為煩人。

我來英國之前,已知英國普遍偏涼,就算夏天也不過 20 多度左右,冬天也大致接近 0 度。不過心想既然也在零度的冬天待過好些日子,大概不會不習慣吧?尤其我對香港每況愈下的濕熱天氣,已達到憎惡的境地,就算英國冷一點,我仍會比較適應吧?

身在英國的朋友卻說:「若你最後適應不了英國的話,那應該是適應不了英國的冬天。」當時將信將疑。
踏入 11 月,英國天氣開始轉涼,我便開始明白英國冬天的特色。
英國各地區的天氣其實差不了多少,都只是幾度之間的分別。現在 11 月一般日間氣溫是 10 度上下,偶爾寒流吹過,日間氣溫可跌至單位數字。英國溫度偏低,是意料中事,多穿一點就是 —— 而按自己在低溫地區生活的經驗,慢慢習慣了氣溫,自然穿少一點也不礙事。
但另一特色,是下雨。香港下雨天,每每都是一來就幾天連綿不斷,而且雨勢不小,沒有雨具又找不到遮蔭的話,渾身濕透在所難免。英國這邊,下雨是平常事,不論季節,2、3 天就會下一點雨,但通常每次只下那 10 分 8 分鐘,大都只是毛毛細雨,下在身上也不當作一回事。才下那一會兒,這裡的人不單止一般不帶雨具,就算外衣有帽子也未必戴上,下雨時大家如常在街上穿梭。不過這些小雨,會讓天氣感覺再冷一些,因此下雨天要記得穿得暖一點。
冬天的日照倒真是要更多時間適應。英國這邊剛調成冬令時間,大家晚 1 小時起床,以迎接 7 時多才出現的太陽。而在冬令時間下,上班的人士,每天就只有早上起床那段時間才見到太陽,太陽 4、5 時就下山,5 時多已是黑夜。而且英國地處地球甚北之處,比中國最北的黑龍江還要北,太陽的位置偏斜,就算中午走在街上,見到的太陽仍像香港早晨或黃昏的斜陽,太陽永曬不著頭頂。樂觀地看,是不用擔心暴曬灼傷。但悲觀地看,就是日照不足。
日照短,又偏斜,而就算沒下雨,天上也經常多雲。本地人也會形容英國有「灰灰的冬天」,確有點不是味道。
來英國之前,有醫生朋友提醒,指亞洲人種習慣陽光充足的天氣,膚色不利吸收紫外線製造維他命 D,在日照不足的英國,不妨補充一點維他命 D。以前聽英國的朋友說,他們每見到太陽出現,甚至會把工作帶到室外草地去,以照多點陽光。現在想想就明白有其道理。
現在才是 11 月初,據說天氣最惡劣是 1 月前後的時間。我雖然來英國好幾次,但以往都是享受那舒適的英國夏天。希望這個冬天,我可安然渡過。

搵食在英國

轉載自: http://www.cup.com.hk/2017/11/22/sirshek-finding-a-job-in-england
英國公佈最新的失業率相當低,只有 4.3%,跌至 1975 年以來最低水平。不同地區的失業率有一點分別,石 Sir 所在的伯明翰失業率高達 7.3%,但其他城市如倫敦的失業率比全國水平高,亦只是 5%,曼徹斯特所在的西北區失業率是 4.3%。Cardiff 近年開始受港人注意,其身處的威爾斯失業率比全國水平低,是 4%。相較於同期香港的 3.1% 失業率,若只問「找工作容易嗎?」似乎答案是「比香港難一點但也不算太難」。
不過就算失業率算不上高,薪金方面卻未必可與香港相比。我在這裡的求職網站隨便找一下伯明翰區的工作,其中有列出薪金範圍的工作中,一些較高級的職位如主管(Head/Director)或經理(Manager),年薪大約 3 至 6 萬英鎊(約 30-62 萬港元)。就算考慮近日英鎊匯價偏低,加個 20% 當作「正常化」了的匯價去計算,英國這邊的薪金對香港人而言仍說不上高。
不過我也留意到,英國的工作薪金原來也不是一面倒地低。一些較初級的工作如行政人員(Officer / Executive),入職要求不算很高,但年薪也有 2 萬多近 3 萬鎊(約 20-30 萬港元),相較於香港,英國這邊的待遇算是十分不錯。與其說英國薪金偏低,不如說英國人待遇比較平等,不同職級員工的待遇比較接近。
正如前篇所說,英國住屋開支遠低於香港,整體開支不高,而且生活質素不差,就算薪金比不上香港,生活也實在過得不錯。在香港幾乎賣命地工作賺錢,才能勉強過活;在英國,要過生活不用賺很多錢。我甚至跟朋友說:既然高級和低級職位薪金差不了多少,我倒不如在英國找份最基本的工作,但求賺點生活費,平常不用特別忙碌,閒時看書寫字,運動一下,甚至陪陪家人去英國各處享受自然美景,豈不快哉?
若生活質素才是人生目標,那個在銀行戶口跳動的數字,其實不一定有甚麼值得在乎。

居英工作篇 —— 守舊的工作文化

轉載自: http://www.cup.com.hk/2018/04/17/sirshek-uk-conservative-attitudes-in-workplace

石 Sir 在英國工作經驗有限,以下只限本人所見所聞。上篇稍提到本土英國人工作上常見的不足之處:國際視野稍缺,尤其對亞洲文化不熟悉。而我也觀察到另一點,與此相關:英國人工作態度普遍因循守舊。
所謂因循守舊,指不少人的工作態度是:以往是怎樣做就怎樣做,幾十年來怎樣就怎樣,不會改變。
記得石 Sir 第一星期上班,問同事一些與我工作相關的數據,可在哪裡找到?英國本土同事就在自己電腦內,打開一個試算表,Copy and Paste 相關資料電郵給我。我當時完全無言,我工作的機構好歹過千員工,一個與全機構相關的數據,竟然沒有一個中央的資料庫,而只是靠一位普通員工以自己電腦內的一個檔案記錄著。後來我乾脆問同事要了一份檔案拷本,原來過往好多年以來如此重要的數字,就全靠這一位員工的一個檔案記錄著 —— 因為一向如是。
而這似乎不只是個別機構的情況。我工作關於亞洲市場,而亞洲近年政策經濟環境不斷改變,我在亞洲的業務伙伴都告誡我一些舊方法早就不管用,我那相當國際化的團隊一早就已在想新的發展方向。但早前我到亞洲出差,發現不少同行的機構,還在當地重複著十多年來同樣的運作模式,以應付亞洲市場。聽說在其機構內,不但沒有改行新模式的想法,反而只是把既有的舊工作做更多而已。大概主僱們對亞洲的認識,還是停留在十幾廿年前。
努力工作固然重要,但聰明工作似乎更重要 —— 沒用的事做多幾遍並不會變得有用起來。但本土英國人好像沒這麼一個意識。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見這樣的情況。一些英國古舊老店,不單只貨物款式不變,連營運模式亦沒跟上時代,客人的品味、要求,甚至來源都改變了,老店還是那麼十年如一日般,留在同一位置做同樣的事。當然,這些老店仍能捱下去,因為英國亦有一批不願改變的顧客。在英國酒吧賣食物,每週餐牌不變,週一賣牛扒、週二賣炸雞云云,周而復始,作為香港人我早就悶出鳥來,偏偏本土英國倒有一批捧場客,日日光顧。
早前談過英國經濟前景頗讓人悲觀,其中一個問題,是儘管英國政府已曾投放資源,但國民的生產力近年幾無增長。我看其中一個問題正是源於國民不願求變,只肯重複以往的做法。在這個資訊革命年代,其他各國都以科技或創新提升生產力。英國若無法在其因循守舊中走出來,經濟前景實難讓人樂觀。
至於香港人若要移居英國,我們慣於面對改變的能力,對願意創新的機構及僱主而言,大概也是一種優勢。

居英工作篇 —— 回歸亞洲


轉載自: http://www.cup.com.hk/2018/04/11/sirshek-working-in-uk-asian-job-opportunity
我知道有讀者特別緊張在英國找工作的情況,但我一直沒有多談,因我實在沒有幾多英國工作經驗,說無可說 —— 但既已上班了一段日子,更已出差兩次,就即管分享一下我僅有的經驗。
早前決定離港時也曾有為移居後找工作而煩惱,當時預計到英國後先得要慢慢適應新生活,了解當地工作環境才會有工作機會。始終人生路不熟,作為一個非英國本土居民,我雖能以英語溝通,但既不懂本地潮流話題,也不熟悉英國商業市場習慣,英國人脈更是一無所有。當時就預定了兩、三年的「量地」生活,更定下「量地」閱讀大計云云。
誰知幾個月內才寄出 4 份申請,去了兩次面試,連屋也沒搬好還住在服務式住宅,海運過來的衣物、文具還在貨倉寄存,就收到聘用通知。工作機會來得突然,手忙腳亂,完全意料之外。
我幾乎毫無英國的經驗,一開始就已放棄尋找以英國市場為主的機構或職位,只集中尋找亞洲市場相關的工作。大概香港人在亞洲市場相關工作還是有優勢的,因此就很快有面試機會。來到英國就知道,不少本地土生土長英國人的國際視野實在不敢恭維,他們連歐洲的情況也不算了解,至於亞洲,大概除了知道那是在東方以外,其他就不甚了了。
香港人始終流著吃喝玩樂東南亞的血,港女的故鄉從來都是日本及南韓,港男從來都沒放棄過娶台妹的夢想,至於中國大陸,香港人不論願不願意,日常生活及工作上都得接觸面對。雖然我也在英國見過能說流利普通話的白人,也有能細說亞洲各國歷史的英國人,但始終是異數,相對一眾不懂分辨日本拉麵及越南牛河的英國本地人,香港人大概仍是亞洲專家。
個別英國機構或部門,因業務關係總會非常國際化,例如我所屬部門,除了我來自香港,還有伊朗人、摩洛哥人、南非人、中國人,就算英國出生的同事,兩個是印度裔,只有一位英國白人。我聽在倫敦工作的朋友說,在那裡更容易找到聯合國般的工作環境,可能近一半同事都是外國人,大家都不熟本地市場,各自都有口音,真個沒有誰比誰高尚。香港人的背景就不再是劣勢了。
不過從事國際業務的機構,始終比較集中於倫敦,伯明翰雖是英國第二/三大城市,相較倫敦,國際機構始終較少,國際工作機會大概不也及倫敦,有意到伯明翰生活的朋友要留意。

伯明翰有甚麼非常過人之處,讓人一見傾心嗎?其實沒有。 http://www.cup.com.hk/2018/03/21/sirshek-cost-of-living-in-birmingham
轉載自:  http://www.cup.com.hk/2017/09/15/sirshek-farewells
身處陌生之地,我在整個英國認識的人,一隻手掌數得完。而且分散英國各地,到英國後都沒見過。方圓百里以內(literally)除了跟我一起過來的太太外,竟然無一認識的人。朋友都不在身邊了,想想好像有點孤寂淒涼。
有朋友說過其中一道移民的難關,就是人到中年,若丟下了自己的人際網絡,如何可以重新建立。這年紀的人,要不有家庭要照料,就是有穩定的朋友圈子,沒必要也沒動力像年輕人那樣,甚麼樣的人都想認識一下。
離港之前,跟太太常討論這問題:移居以後,家人朋友都在遠方,從此只我倆相依為命,如何是好,到底是否值得?
我們的結論總是:若早晚都要走,早點離去早點建立圈子反而更容易。而太太總會加一句窩心話:「而且我倆相親相愛相依為命也不賴嘛!」
來到以後,發現情況也沒那麼糟。現今通訊科技發達,跟朋友雖無見面,但咫尺天涯,溝通無間。香港青年政治領袖被送進牢獄,我在這裡仍可遙距替關心香港的朋友送上鼓勵。颱風吹襲港澳,仍可實時了解情況,送上問候。友人喜慶樂事,亦在網上分享喜悅,送上祝福。
其實離開香港也不是就此一去不返,過時過節我大概也回港省親。每次也順道與朋友相聚的話,朋友相見或更頻繁。而且,不少朋友暗地告訴我移民的計劃,甚至明言他日要向我打聽英國情況,約定在英國相會云云。將來某日,香港朋友在此重聚亦未可知。

而我相信,朋友相交,貴乎誠意,這點大概全球皆然。相信開放心胸,伸出友誼之手,總可另建新天地。至於各位老朋友,希望本欄可讓大家了解我一點近況,回港時當與各位一聚。
------------------------------------------------------------------------------------------------------------------


英國交稅交到窮(一)

轉載自:  http://www.cup.com.hk/2018/07/06/sirshek-uk-income-tax-1
移居英國之前,已聽說過英國稅重。上個稅季,我在英國日子不久,工作才那一陣子沒幾多收入,交稅的事煩不著我,沒幾多感覺。4 月 6 日後(註一),新稅季開始,我就不得不計算一下今年得交多少稅,總算感受得到交稅到底有多重。
英國工作收入的稅階只有四層:年薪少於 £11,850 免稅;此後至 £46,350,收 20% 稅;此後至 £150,000,收 40% 稅;高於 £150,000 的話,收 45% 稅。
除了稅項外,國民還得交國民保險費(National Insurance),以享國家退休保障。月薪 £702 至 £3,836 收 12%,此以上收 2%。
此外,大概英國政府發現,國民退休後,每星期最多只有約 £164 的退休保障,實在難以保障退休生活開支,就開始規定僱主替員工參與一個獲認可的工作退休金(Workplace Pension)—— 只要員工沒有明確反對,僱員就得每月供款。
在英國,若收入來源簡單,又怕麻煩的話,其實可以不管交稅的事 —— 英國的僱主基本上都會替員工交稅及國民保險,這裡稱為 Pay As You Earn(PAYE)。稅局只要知道你工作狀況及年薪,就能根據你的免稅額,定一個相應的 Tax Code 給你僱主,以最普遍的受薪人士免稅額 £11,850 為例,Tax Code 就是 1185L(註二)。你僱主就能算出你每月要交多少稅、國民保險及退休金供款,然後自動從你月薪中扣除。也因此,能發到你戶口的薪金,基本上都是你能用的錢,不用再為每年某月某日要交稅而煩惱。
我之前就說過,英國工作薪金本來就普遍比香港為低。而在英國,只要不是低薪免稅人士,面對最低稅階的稅率也 20%,比香港最高的 17% 還要高,此外還有國民保險,更有那工作退休金,每月本來就不高的薪金基本上就扣了一大筆,每月出糧時看到那數字實有點戚戚然。
不過香港百物騰貴,尤其居住成本高昂,相較之下英國生活開支不高,居住成本尤其低得多,稅後收入雖不及香港了,日常生活倒也頗見寬裕。

英國交稅交到窮(二)

轉載自:  http://www.cup.com.hk/2018/08/01/sirshek-uk-income-tax-2

上次談到在英國的工作收入,先被扣了入息稅、國民保險等一大筆。英國日常生活中,其實還有不少其他稅項難以避免。

消費稅 VAT

首先不能避免的,就是消費稅 VAT。英國大部分的貨品與服務都有 20% 的消費稅,只有小部分獲得減免 —— 如童裝及大部分食物都豁免消費稅。
20% 的消費稅好像很重,但在英國商店的標價,消費稅都是已算進去了。但按自己的消費模式推算,英國日常消費在計算稅項後也比香港便宜。當然在英國亦有個別貨品、服務,例如家居維修、寒衣等,價格或會比香港高,加上稅項就更貴了。朋友若要移居英國,或要調整一下消費模式。

市政稅 Council Tax

按居所收取的市政稅項,跟香港的差餉相似。但英國這裡法例要求由住戶負責這稅項,因此只要居於英國,不論租買居所,大概都不能避免。伯明翰的市政稅每戶由每年 1,000 至 3,000 英鎊左右,數目不少,但市政府最少會定期到戶收垃圾,算起來或要比香港的私人住宅管理費便宜。

利息稅 Tax on Interest

來英之前最意想不到的,是英國的存款利息是會收稅的。不過每人每年的首 1,000 英鎊利息可獲免稅,習慣了香港似有或無的利息的話,大概會覺得這不會是問題。但英國這裡利息比香港高,若願意跑一些較小的網上銀行,一年定期有兩厘多,活期有一厘多利息的不少。讀者或記得,申請居留權要求申請者有最少 6 萬多英鎊現金,若都放到較高息的銀行去,一年超過 1,000 英鎊利息亦非難事。

資產增值稅 Capital Gains Tax

在英國的自住物業,不論升值多少都不需要付資產增值稅。但其他物業、基金股票,以及其他超過 6,000 英鎊的資產,如名畫、古董手錶等,只要沽出後的實際利潤,一年內加起來超過免稅額 11,700 英鎊,超過的部分就得交稅,稅率最低 20%。
這個資產增值稅免稅額,實在談不上很高。上面提及 6 萬多英鎊現金,若全都拿去投資,投資有道的話,一年賺上 11,700 英鎊亦不是不可能。而且沽出海外資產的利潤亦計算在內,愛炒股票的香港人,到英國繼續此道的話,可以小心計算一下。

敵視移民(一)—— 疾風世代

轉載自:  http://www.cup.com.hk/2018/05/30/sirshek-immigrant-in-uk-windrush-generation

不覺原來在英國有大半年了,但距離太太取得英國永久居留權,仍有數年之遙,我倆都不得不關注英國移民政策的新聞。看到諸多不利移民的新聞,不免憂心。
早陣子,英國「疾風世代」事件弄得滿城風雨,最後更導致英國內政大臣盧綺婷(Amber Rudd)需要辭職
原來在 1948 至 1971 年期間,英國因為戰後勞工短缺,就向當時英國在加勒比的殖民地居民招手,讓他們及家人移居英國,補充勞動力。當時其中一艘運載加勒比移民的船,就是 1948 抵達英國的「疾風號」,故這批移民,被統稱「疾風世代」。
1971 年前,凡英聯邦國家來英定居者,皆可獲英國永久居留權,故疾風世代全都按例有英國永久居留權。不過英國政府並沒有為這批來定居者記錄,而「疾風世代」是合法居民,並沒想像過有天要證明自己一直定居英國。讀者或記得我曾寫過,英國政府近年建立了「敵視非法移民的環境(Hostile environment for illegal immigrants)」政策,例如立例要求僱主確認員工工作權,要求業主確認租客有居留權才出租物業,銀行只可向有居留權人士開戶等。

這些人有些幾歲就移居英國,早落地生根,兒孫滿堂。稍稍用常識這「超能力」去想一想,都會知道他們不是非法移民。有人質疑,內政部雷厲風行地強制拘趕「疾風世代」,乃因為英國首相文翠珊在出任內政大臣時,立下一個驅趕非法移民目標,迫相關公務員一起要跑數。
政府早幾年把疾風世代入境紀錄銷毀了,疾風世代大都難以證明自己於四十多年前已定居英國,在新法例下竟面對等同非法移民的待遇,突然失去工作,租不到屋,銀行戶口被取消,更有不少被英國執法當局,視為非法移民拘禁遣返。
真正的非法移民,當然都躲來,難以發現,遑論遣返。有人懷疑內政部員工為跑數達標,就從沒需要躲起來的合法移民身上找碴,稍有一點不合規,例如欠了些居住證明,就先當作非法移民處理,遣返了達了標再算 —— 等他們上訴及裁決,那已是一年半載之後的事。
事件被廣泛報道引起關注,面對質疑,前內政大臣盧綺婷極力否認設有「遣返目標」。媒體卻擠牙膏式公開其電郵紀錄,指證她一早知悉相關目標,戳破其說法,盧綺婷實沒法交代,只好辭職。
但她辭職後,政府亦只承諾處理好疾風世代的居留權問題,英國的驅趕非法移民目標以及「敵視非法移民的環境」政策,卻未有改變。

這個政策下,還有很多荒謬的例子,我下一篇再談一下。

敵視移民(二)—— 鎮長也瘋狂

轉載自: http://www.cup.com.hk/2018/06/20/sirshek-immigrant-uk-ex-mayor-denied-citizenship

1979 年移居英國的丹麥籍 Inga Lockington 曾任英國鎮長,近日被當局拒批出戶籍。

英國好幾門專業,如醫護、中學教師、工程師以及資訊科技人員,長期欠缺人手,尤其自脫毆公投後,大量歐洲專業人士,覺得留英前景不明,紛紛離開英國,令各專業人手更見短缺。

本來來自世界各地的技術移民正好填補這些專業缺口,但申請技術移民,先應付長達 86 頁的申請表,更要面對不合時宜的人才輸入限額,碰碰運氣,不是有公司請就能上班。而且,如上篇所言,英國「敵視非法移民環境」政策似乎有點失控,內政部被懷疑有「遣返目標」的跑數壓力,除了上篇提及的「疾風世代」外,更亂向一些合法的專業技術移民開刀。

早前英國「衞報」報道,英國有上千高技術移民,竟然於居英工作或投資於高科技行業多年後,在申請永久居留時,被當局以一些申請時瑣碎的小瑕疵,當作申請人「刻意提供虛假資訊」的「證據」。不少人僅獲 14 天時間離開英國,亦有被遣返者,被當局以恐怖分子同等待遇待之。

事實是,這些所謂虛假資訊,不少只是申報稅項時的小錯誤,申請人早已跟稅務當局修正並清付稅項。有些例子甚至不是申請人申請有誤,而只是內政部員工自己傻傻搞不懂公司「稅務年度」及「財政年度」的分別,見到申請資料中兩個年度的數字不同就視之為虛報財政,一家市值 150 萬英鎊、僱用 20 名英國員工的科技公司老闆,就此被視為非法移民幾乎被遣返。

上篇簡介「敵視非法移民環境」政策,有讀者提到「既是非法移民,敵視有何不可」云云。現實是,在「敵視政策」下,非法移民只會更為隱藏,難以遣返,而他們為了生存,只能從事更不利社會的勾當;而另一邊廂,因為敵視政策設定一個無甚邏輯的「遣返目標」,公務員被逼跑數,奉公守法貢獻社會的移民反而受壓,心灰意冷只好離開。不少人也質疑政策成效。

英國的「敵視政策」失控,竟然連前英國鎮長也遭殃。丹麥籍的 Inga Lockington 於 40 年前與英國人結婚後定居於英國,更曾任英國 Ipswich 鎮鎮長。最近打算入籍英國,卻因小量文件問題「無法滿足內政部對定居英國」的證明要求,而被拒發英國國籍。在輿論壓力下,英國內政部承認是行政失誤,向 Lockington 道歉,並保證重新接納她的申請。

連前英國鎮長也無法滿足內政部嚴格又多變的政策要求,石 Sir 及太太誠惶誠恐,唯有不時細閱英國移民政策變更,所有居住紀錄、財政紀錄細心整理,希望幾年後太太申請永久居留時,不會被視為恐怖分子被立即遣返。

行使居英權(一)

轉載自: http://www.cup.com.hk/2017/10/25/sirshek-british-nationality

離港前一眾朋友與我餞行,其中不少有意移民的朋友,見面時劈頭第一句就問:「你是以何種方式申請移民的?是 Tier 1 還是 Tier 2?怎樣申請?有甚麼要注意?」
甚麼 Tier 1 Tier 2 我其實不是很懂 —— 倒是朋友後來向我解釋了,我才知道原來是移民英國的不同類型簽證。我回答:「我有居英權。」一心希望請我吃飯套料安排移民的朋友,聽到我的回應,一臉無奈說:「車……」看樣子就想立即反枱絕交,速度幾乎可比建制派跟何執葉光速割席。
八九六四解放軍屠城後,英國為保港人留港信心,在 90 年代向數萬個香港家庭發出英國國籍,包括我家人。這樣說來,我既出生英屬香港,97 主權移交以前又已是英籍,那我一直以來其實都是英籍華人(或更準確點,是英籍百越國遺民)。
英國殖民者當年殖民香港,固然很難說是安甚麼善心,但就算來者不善,不論為公為私有心或無意,以後卻實在建立了足以傲視世界的法治制度。英國從來沒有設下甚麼「香港法」、「殖民法」限制英國對香港的權力,理論上英國對香港的權力從來都是毫無限制。但就算香港經濟起飛變了個大金庫,英國亦非常自律,沒有濫用其本來就無限的權力,沒有在香港恣意妄為。在 90 年代,英國早已簽了聯合聲明要把香港主權交到中共手上,反正早晚與己無尤,對甚麼港人信心問題本可視而不見,卻還拋出居英權等計劃,穩定港人對接納中共的信心,實在是對中共情至義盡。
這個居英權我拿在手中近 20 年,以往既沒特別覺得有甚麼好處,亦一直沒想過要行使。主權移交初期幾年,我在國籍那一欄也是似懂非懂地填寫「中國」的 —— 在英殖時代接受了這麼多年的「愛(中)國教育」:整整一科必修的中史,卻只在世界歷史科中稍提英國,社會科目總是談中國改革開放有多好。那時對中國印象良好,認為自命「中國籍」也很合理。有沒有居英權,那時我也沒有很在意,老婆也是在跟我結婚好幾年後,才知道自己嫁了個拿英國護照的「鬼佬」。
我認真考慮行使英國居留權,也只是近幾年的事。中國本已簽下聯合聲明這個國際承諾,寫下「基本法」以列明權限,97 後,尤其近十年,卻隨意祭出「中共有最終權力」,就公然扭曲字辭,指鹿為馬,恣意濫權。明明在 97 前,中共跟香港是毫無歷史交集的兩個獨立政體,中共體制比香港體制歷史更短,卻硬要跟港人認親認戚還要自居長輩,這本已令人煩厭,但中共卻一整天威嚇兼施逼迫別人愛他。相較之下,從沒教香港人愛英國,沒逼香港人唱英國國歌(我到了英國還是不會唱),對香港人火燒英國旗毫不在乎的英國政府,實在可愛得多。
但香港在中共治下,近年政治及社會環境每況愈下,政府倒行逆施。中共以外交名義直接干預「基本法」列明屬香港管治的香港入境事務,而香港政府唯命是從,拒絕無犯罪無治安威脅的英國人權分子入境。另一邊廂中共大會上,明言要牢牢把握香港全面管治權,「基本法」幾可等同作廢。我見證著一個不文明的暴君可以有多荒謬,實不知如何待下去,唯有把那幾乎封塵的護照找出來,名為移民,實為逃亡。
當朋友知道我是直接以行使居英權的方式移居英國後,我又收到很多朋友詢問。原來不少朋友跟我情況相類,夫妻中一人有居英權,就想知道要與另一半一起移居英國到底要怎麼辦。這方面的法規要求並不高,不過手續上實有點複雜,容我之後詳談。

行使居英權(二)

轉載自:  https://medium.com/@leo.sek/%E7%9F%B3sir-%E8%A1%8C%E4%BD%BF%E5%B1%85%E8%8B%B1%E6%AC%8A-%E4%BA%8C-9827c09942d9

之前提及我是行使自少便有的居英權,移居英國。有朋友或已想到,既有英國護照,還算甚麼移民?的確,我移居英國並不需要申請 — — 既不用登記亦無表可填,拿著行李手執護照,飛到英國住下來便可。但老婆並非英藉,只有一本標明沒有居留權的 BNO ,她就要申請才可在英國居留了。英籍人士的配偶如我老婆,若最終希望申請入籍,則先要申請居留權及定居英國。配偶首先要申請有限期的居留權 — — Leave to Remain(LTR)。配偶申請 LTR,有 3 項條件:第一,結婚 2 年以上的證明;第二,英語能力;第三,收入或資產證明。

行使居英權(三)

轉載自: https://medium.com/@leo.sek/%E7%9F%B3-sir-%E8%A1%8C%E4%BD%BF%E5%B1%85%E8%8B%B1%E6%AC%8A-%E4%B8%89-19def1317435
正如以上所言,英國政府近年大力收緊外來移民的政策,就算法例上沒作修改,行政上卻似有刻意設限的傾向。英國的入境條例本來亦容許政府以不相信申請人有意居留英國的理由拒絕居留申請,而且無需向申請人交代拒絕理由。當時我跟太太在決定是否離開香港時,曾考慮過這一點,認為按英國現屆政府的態度,申請移民只會愈來愈困難,變數愈來愈多。家有英國護照而有移居英國的念頭的朋友,真的要認真考慮是否要趕在政策仍未改變前就行動,以免他日政策變動,例如把居留年期要求大增,或要求申請人證明有更多資產,令移居英國變得更困難。

“祼移”——英国漂流记

轉載自: http://www.convoying.biz/view.php?id=1271

移民的决定,公布得有点突然。很多朋友以为我“有好路数”,要不找到好工作,或有什么商业大计,就是已经发了达直接退休,才会离开。

事实今次我是“祼移”:把香港工作辞了,香港住处退租了,全部家当包箱运走了。英国那边没有工作、没有住处,只有一张单程机票,及几星期酒店的订单。香港的一切,突然都放下,跟太太每人手提两箱行李,就飞了过来英国,居于哪个城市也说不准,船运公司只知道货物要送到英国来,至今也未有确实地址。我俩本计划居于伦敦,但在伦敦逗留 10 天,现在又跑到伯明翰去了。

毫无计划,见步行步,去了再算。

朋友知道我是如此“裸移”,不少都赠我一个“勇”字。

要把香港一切都抛掉了,移居到一个只旅游过十天半月的国度去。3 星期以来,靠每人两箱行李,漂泊流离。香港的地址退租以后已不属于我,英国只有一个住不了几天的临时住所。每次被问填写住址时,看着表格住址一栏,竟然无字可填,感觉挺怪 —— 原来无家可归。

这样移民,转变翻天覆地,自然要惶恐不安吧?

但这几个月以来,即管为了各种杂务弄得有点手忙脚乱,正如此刻为赶交稿亦只能在街上的咖啡店行文,我却一直悠然自在,比以往转工搬家还来得轻松。“勇”代表我有能力面对问题,但我感觉没有问题要面对,何勇之有?

人到不惑之年,开始清楚自己想过怎样的日子 —— 原来只要每天早上起来,看着太太傻呼呼地依在自己身旁睡得甜甜的,那天就幸福满满了。这种生活,只需要一张舒适的床,床再大也占不到几多地方,实在不用消费很多。

生活其他环节我俩一向没什么要求。近年甚至有一点购物恐惧症,礼物也不想收,家中一堆现金礼券几乎过期作废也想不到要换什么。我偶尔想,就算我家财突然增长一百倍,我的生活消费方式大概也不会怎样改变,就算天降横财让我中彩票,也想不到要特别买些什么。

我俩未有孩子,各自父母亦不致依赖我们的收入来生活;以往虽在职场不进取,托赖原来也有点积蓄。像我这样过日子,所费有限,盘算一下,一段时间内也没什么后顾之忧,心里就舒坦:即管离开香港走一走又如何?过了一年半载,又不用饿饭,慢活一下,总能找到出路。

原来生活无什么所求,就没什么顾虑,也不需要勇气去面对什么。祼移就祼移吧,虽说是丢下香港的一切,但同时也抛开香港各种荒谬。眼不见为净,大概就是轻松的原因吧?

英國留學何去何從

轉載自: http://www.cup.com.hk/2018/09/12/sirsherk-foreign-students-in-uk

這幾年留學英國,學費更因匯價而相應便宜,留學英國更為化算。

不過這幾年到英國留學的人,或有多一重考慮。以往英國留學生,畢業後可在英國居留 2 年,留學生既可借此機會畢業旅行,周遊歐洲,亦有不少人借此機會在英國尋找工作機會,作長遠居留的打算,或取得一些英國工作經驗。
但自 2012 年起,英國修改政策,留學生畢業後,學生簽證只包括課程的年期。最後一學期完成後,學生最多留至 9 月左右就得離開。學位課程學生 5、6 月完成考試,還可以享受那畢業後的暑假,碩士課程學生不少都要利用那最後暑假寫畢業論文,往往剛剛交了論文,簽證就到期只能收拾細軟回家。
留學生畢業後找工作的時間及機會固然大減,而就算找到工作,新政策下僱主聘用留學生工作,工作簽證的要求及標準不低,僱主實未必願意花那工夫替留學生辦手續。
自 2010 年起英國政府有一個「削減移民人數」的目標,所謂移民人數不但包括持工作簽證人口,更包括留學生。有說以上不利海外學生留學英國的政策,就是政府為「跑數」以達標而推行的。
當然這不代表利用留學移居英國,變得此路不通。英國不少專門工種,例如電腦動畫、能源工程、醫護工作、中學教育等一直缺乏人手。來自歐洲而具相關專業經驗的人,脫歐公投後更因對工作前景不確定,不少於過往年多時間離開英國,造成更大的專業人手缺口。就讀相關專業或具相關專業經驗的留學生,僱主願意辦工作簽證聘用的機會更大。
此外,英國有些院校,更會開辦設有實習機會的課程。例如設 Sandwich 選項的學位課程,可讓學生在大學第二及第三年課程中間,到工商機構作為期一學年的實習。而另有一些院校的碩士課程,在慣常的 12 個月課程後,另有 9 至 12 個月的機構實習機會。因這等實習屬課程一部分,學生實習的時間包括在學生簽證內,毋須另外申請,變相可毋須英國工作簽證,而獲得在英國工作的經驗,於畢業時自然較易獲得英國工作機會。
上星期,英國多家大學向政府提出改變英國政府對留學生的政策,指政府的政策令英國難以招攬全球精英到英國就學,亦難以讓學有所成的人才留在英國幫助建設社會。希望大學向英政府的建議可獲落實,長遠改善英國近年停滯不前的生產力。

開學了 —— 英國留學篇

轉載自: http://www.cup.com.hk/2018/09/05/sirsherk-study-abroad-in-uk

伯明翰東亞居民人口少,一般見到的東亞臉孔不少都是留學生。早兩個月暑假期間,坊間碰到的東亞人也明顯較少,唐人街一帶更有點冷清。8 月底起,開始在路上見到一些東亞人臉孔,不少一臉對伯市各處感到新奇有趣的樣子,大概是剛來到快要開學的留學生。
石 Sir 當年留學雖不在英國,但以往亦在教育行業工作幾年,不時有學生找我詢問升學留學的意見,多少要對英國學制有點認識。
英國始終仍是香港人熱門的留學國家。英國大學學位課程只需 3 年,加上這一兩年英鎊匯價為歷史低位,學費算起來,要比其他熱門國家美國及澳洲普遍便宜。英國大學學費並無公價,理工科比文商科學費較高,而倫敦各家大學學費一般高於其他英國城市,例如法律學位課程海外生學費可達每年 2 萬多鎊。但在倫敦以外城市,例如伯明翰,同樣學位的學費則萬多鎊而已,生活費用亦較倫敦低。
不過唸學士的話,在香港始終費用較低。相較之下在英國唸碩士可能比較划算。英國大學的碩士課程每年學費,很多都只比學士課程多一點點而已。近年香港的授課碩士課程,動輒接近 20 萬港元,在現時匯率下比不少英國大學還要高。若真打算留學去,這一、兩年或許就是好時機。
石 Sir 曾出國留學,感受甚深,不時都建議朋友,在工作幾年後,有一點財政基礎,可考慮放低工作,到海外留學深造一下。海外深造,對個人事業多少有點幫助 —— 至少習慣了英語環境,較能勝任外語相關工作。而停下忙碌的工作,抽離而到一個新環境獨處,就有空間讓自己細想將來工作發展去向。
而出外留學,更大的獲益,是衝出自己的熟悉的環境,到一個陌生地方過不同的生活,體會不同背景的人的文化想法,見識五湖四海的人的處事方式,知道世界原來很大,有很多可能,明白香港人的標準想法和做法,其實只是芸芸眾多標準之一。或許石 Sir 就在當年留學時,種下這種想法,覺得自己將來某天也不一定居於香港,才敢於去年動身移居英國。
這陣子在伯明翰又見到留學生的蹤影,又回想起當年留學一個人傻乎乎初到一個陌生城市去,雖感無助,但又事事新鮮,興奮莫名的感覺。
若讀者是今年剛開始留學的學生,石 Sir 祝你在新環境有個好開始,並在餘下留學日子,好好發掘自己的路向。若你碰巧是在伯明翰就學,石 Sir 希望你能享受在伯明翰的時光。

英國最受歡迎城市

轉載自: http://www.cup.com.hk/2018/08/29/sirsherk-britain-most-popular-cities

英國其中一個最大的調查機構 YouGov,早前公佈當地最受英國人歡迎縣市的調查。伯明翰幾乎敬陪末席,在被排名的 57 個城市中,排名 47(註)。
最受歡迎的 3 個城市,分別是 York、Bath 及 Edinburgh,都是公認美得不能錯過的旅遊小城。三城都歷史悠久,整個城市充滿歷史建築:York 有千年歷史的約克大教堂,以及約克古城發展而成的市中心旅遊區,四周有古城牆包圍;Bath 是英國唯一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的城市,市內有著名的古羅馬浴場,Royal Crescent 是電視節目取景的好地方;Edinburgh 市內能遠眺古堡,滿城古色古香的街道。
這些好地方,石 Sir 計劃移居英國時,都曾考慮。親訪過後,雖然覺得作為遊客不枉此行,但卻明白,作為石 Sir 長居之所,卻未必適合。幾個地方,都是人口少經濟規模小的地方,最大的 Edinburgh 才 50 萬人口,York 20 多萬,最小的 Bath 只有 8 萬多人。York 及 Bath 兩城,除了旅遊業外幾乎都沒有其他行業,Edinburgh 作為蘇格蘭首府,其他行業發展還算不錯,不過 3 個城市,遊客滿街,人頭湧湧,卻都只是過客,沒甚麼親切感,總覺跟我及太太沒甚麼緣份。

香港人通常選擇定居倫敦或曼城,但原來英國人喜歡的,都是這些悠閒旅遊小城。而與這些小城風格迴異的伯明翰,在英國人眼中並不入流,對我而言,倒也不是奇事。
我以前就說過,伯明翰實在不是讓人一見傾心的城市,城市發展也不過幾百年,二戰時更被炸得七零八落,現時市中心不少都是近幾十年的商廈店舖,難言特色,也怪不得英國人普遍沒特別喜歡這裡。
早前一位來過伯城的朋友,形容伯明翰像香港的將軍澳。碰巧石 Sir 移居英國前就在將軍澳住了好幾年,而當時也實在挺喜歡將軍澳這地方。雖然伯城及將軍澳兩市外觀難言相像,對石 Sir 卻感受到兩處的共通點:兩個地方都沒甚麼特色之處讓區外的人參觀遊訪,因此也沒有遊客人潮之患。而對區內住戶而言,生活所需店舖商戶基本一應俱全,供街坊使用的休憩公園亦相當足夠。石 Sir 生活簡單,深居簡出,在香港時就喜歡將軍澳這類純住宅區。怪不得到英國後,石 Sir 對這個不為英國人所喜的伯明翰亦情有獨鍾。

以下轉載自: http://www.cup.com.hk/2018/09/19/sirsherk-strangers-anthony-wong-uk

黃秋生其實跟英國大有淵緣。黃父原來是英國駐港官員,後來拋棄了兩母子,黃多年來都沒有其父消息。今年年初,英國 BBC 跟黃做了個訪問,竟然因此替黃找到其生父的家人,更安排了黃與其同父異母兄弟相認。

--------------------------------------------------------------------------------------------------------------

Live Norish:遠嫁北歐之前的心理準備

轉載自:  http://www.cup.com.hk/2017/09/12/live-norish-marrying-to-nordic

TVB 節目「嫁到這世界邊端」,讓嫁到當地的香港女性與觀眾分享異國人妻辛酸。有些女士幻想嫁到外國就生活無憂,住大屋,揸靚車,不過現實與理想總有一段距離。來到陌生的地方,語言、文化、工作以及人際交往都是困難重重的。
節目正好展示了國外生活的真正一面,不是 Overseas Exchange,也不是 Working Holiday,而是真的要在外國居住多年甚至終老。
在異國文化衝突下,物離鄉貴,人離鄉賤,有時甚至想食碗魚蛋粉,也只能發夢幻想。
許多人可能會有一個上車夢,覺得去外國更容易買樓。但要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排隊等上樓,平均輪候時間為 7 年,樓價去年的升幅是 14%。事實上,大部分的北歐人都不願意置業,上班代步的首選是單車。北歐外出用餐非常昂貴,為節省開支,一日三餐都要自己預備,想同男朋友飲返兩杯,香港女士要記住 “Go Dutch” AA 制。
北歐不如媒體所講的那麼平等、那麼幸福。節目中的丹麥人妻 ——  Candy 在彼邦受盡歧視,甚至因亞裔身分而被當地人侮辱,誤以為她嫁過去是為了護照。北歐社會通常認為亞洲仍未開發,更甚有很多北歐人還未能區分香港、泰國、越南或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加上有北歐婚介新娘網站,為中年北歐男士提供跟亞洲新娘約會的推薦服務,社會對為了護照而來的亞裔女孩變得厭惡。
北歐人也是眾所周知的冷漠。國際社區組織發佈了 2017 年的 Expat Insider survey,瑞典連續第 10 年「榮登」全球最難交朋友國家之首。72% 受訪者表示很難理解瑞典人,主因是語言障礙和文化問題,大多數受訪者會將瑞典人評論為「封閉保守」。
一般來說,瑞典人是「非我族類」症候群,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大多數北歐人覺得交朋友有一個時間框架,他們相信年輕時才會交新朋友,當長大了,他們就會告訴你「我不需要跟你說話,我有足夠的朋友了」,這也是一般人以為北歐人冷漠的原因。
節目中有一幕,主持陳貝兒聽到女主角甘願為丈夫放棄一切,離鄉別井嫁到德國,即雙眼通紅感觸地表示:「如果那個男人真的深愛你,像你丈夫一樣的話,你真是為他做清潔工都值得。」
我這個港男只能說:「愛情的力量的確可以很大!」

作者簡介

安尼斯,喜歡冒充 ABC,深信香港以外有一個更大的世界。大學畢業後,在烏克蘭打過工,住過北歐瑞典,在越南創過業,在香港建立一家小小的社企,用 IT 幫 SEN 學生學得更開心,從文字慢慢地發現自己思想價值的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