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

1906香港風暴15000人死1937死11000人

轉載自:http://www.weather.gov.hk/blog/b5/archives/00000074.htm

什麼是風暴潮?
當強颱風鮎魚(2010年最強風暴)上月接近香港時,有人擔憂它會否帶來風暴潮。

簡單來說,風暴潮是熱帶氣旋引致的海水上升。熱帶氣旋的風力(圖 1)是水位上升的主因,它的低氣壓(圖 2)是次因。



圖 1      風暴本身的風力引致的水位上升

                           


圖 2      風暴的低氣壓造成的水位上升


過去一百年左右,曾有兩次風暴潮造成嚴重傷亡,一次在 1906 年,另一次在 1937 年,分別造成 15,000 人和 11,000 人死亡

風暴潮的水位高度視乎水深和海岸線形狀而定。若風暴潮遇上天文大潮,後果會較為嚴重。

由於香港的地理位置,吹東風或南風時香港較易受風暴潮影響。這從我們知道熱帶氣旋的風總是向逆時針方向吹,便可以想像得到。

看看圖 3,這幅圖根據現存數據,顯示導致香港出現最高 20 次風暴潮的熱帶氣旋路徑。紀錄保持者是 1979 年的颱風荷貝,那次在新界東的大埔滘水位上升了 3.2 米。總的來說,圖中的熱帶氣旋路徑,要不是直接或幾乎襲港,便是在香港西方或南方掠過。




圖 3      導致維港出現最高 20 次風暴潮的熱帶氣旋路徑


比較上述路徑,可見鮎魚的路徑(圖 4)頗為不同。鮎魚一直與香港維持 400 公里的距離,期間港內水位僅上升了 0.7 米(圖 5),當中有 0.5 米是與東北季候風有關。換言之,鮎魚的風暴潮實際只有 0.2 米。




圖 4      強颱風鮎魚的路徑







圖 5      10 月 21 日(星期四)正午至 10 月 22 日(星期五)午夜鰂魚涌的水位


說起來,過去東北季候風亦曾造成輕微水浸。在冬天,強烈東北季候風加上天文大潮會將水位推高 (博主註:指東北強風會引起吐露港海水倒灌),曾令港島西區上環的低窪地區出現水浸。基礎建設改善後,這個問題基本消失。

由於風暴潮可以造成嚴重破壞,香港天文台於 70 年代曾進行計算和推演,以減輕風暴潮對新市鎮的威脅。為此,位於新界東的沙田等地區在填海時便額外填高了 3 米 。(博主註ㄧ:七十年代當時可能未有考慮海平面迅速上昇因素)。

在天氣預測中,每當有熱帶氣旋移近華南沿岸時,天文台會運行一個風暴潮模式,若發現有威脅的話,會預先提醒市民特別注意風暴潮的危險。


註ㄧ : Al Gore 戈爾 CCTV  Dialogue  8.7.2016 專題訪問中透露了本世紀海平面會上昇數公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YGhKq0Y3_A , 届時人口最為密集的沙田和大埔會不斷有嚴重的海水倒灌需要在吐露港入口處設閘 (彷似 Thames Barrier 1982).



李本瀅、胡宏俊


參考:

1. 黃梓輝、李健威,強烈季候風在香港引致的水位異常,第二十一屆粵港澳氣象科技研討會,中國,香港,2007 年 1 月 24-26 日
2. 黃永德、黃梓輝,香港的風暴潮預測,海洋災害預報技術研討會(中國北京) 2008 年 12 月 4-5 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