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2日 星期日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鵝(第一名),鴨(第二名)為肉類不飽和脂肪最豐富之首

資料來源: https://tv.cctv.cn/2022/08/28/VIDEorCwSVsEYRJrviYaVd9f220828.shtml?spm=C52448022284.PA4L9aiEVl3b.0.0 [中国经济大讲堂]鸭肉营养健康 富含不饱和脂肪酸 来源 : 央视网 2022-08-28 22:34
侯水生指出鵝鴨的不飽和脂肪比雞高出 25%
資料來源: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E%AF%E6%B0%B4%E7%94%9F/9384262 侯水生,男,汉族,1959年10月10日出生于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动物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农业农村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家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乡村振兴发展工作委员会名誉主任、畜禽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5-6] [22] [28] 1983年,侯水生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91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1994至1995年,在意大利乌迪内大学做访问学者;1996至2000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任副研究员;1999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2000年,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202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5] 。 侯水生长期从事水禽育种与养殖技术研究 [5] 。

2023年10月25日 星期三

27港元買了一把豆腐渣剪刀

上述剪刀購自二年前的隆亨商場流動小販. 幾好用, 但可能只是假冒偽劣產品, 用以打擊國內同類型產品信心. 消費者蒙受損失後便轉買外國牌子或其他國內名牌. 稍為用力剪刀便成了斷橛禾蟲.

2023年9月18日 星期一

借人民币(大写)壹拾万元整借據

借条 借款人姓名: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 今因个人周转,急需资金,特向王先生借到人民币(大写)壹拾万元整,小写金额:100000元整。已通过银行卡收款,借款期限自2023年9月19日至2024年9月19日共12个月,年利率24%。12个月总本息124000元整(壹拾贰万肆仟元整)。 还款方式:分期12个月,2023年10月19号起至2024年8月19日,共计11个月,每月19号固定金额还款10340元。于2024年9月19日最后一期还款10260元结清所有本息124000元。 其他事宜:本借款提前结清利息不减免,借款人如需提前结清,需足额支付所有本息124000元整。如借款人每月19号还款日到期未按时存入出借人王先生提供的收款账户则视为违约,逾期每天违约金为借款本金的百分之5,最多收取5天。如果借款人单次逾期超过5天,借款期内逾期超过3次,出借人有权利提前终止合约,借款人需一次性结清所有本息124000元整以及逾期违约金。期间有产生诉讼,催收或其他第三方费用,催收借款期间出借人的损失,将由借款人全部承担。 出借人指定还款账户: 姓名:王先生。 银行:天津农村商业银行。 账户:6231039 借款人姓名: 身份证号码: (附上借款人的身份证复印件) 日期:

2023年8月23日 星期三

廣州東山三育路廣州衛生療養院歷史圖片

以下圖片來源: weibo.cn 落阳挽余暉 2014.11.7 2020.5.24 讀者有需要便編印, 此文可能會被删走. 秋阳挽余晖 2014-11-7 来自 微博桌面 #广州老东山浏映#【东山宾馆4号楼】其平面呈“凸”字形,大门外立面气势宏伟。据资料,“1951年至1986年,广州东山宾馆由部队招待所演变为一家涉外宾馆。”现整栋被外租作办公用地。由于资料匮乏,单从外观看,有民国风格。还是建馆时造呢? 以下文章擷取自: http://house.people.com.cn/n/2015/0226/c164220-26599895-2.html 安息日会广东卫生疗养院   宋美龄、陈济棠曾在此就医   1931年开办,1933年扩建为三层大楼   位于三育路44号的东山宾馆16、17号楼已被评为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而同样位于东山宾馆内的4号楼,原来也有一段历史。据培正中学退休教师曹老师和张择善牧师回忆,在抗战前到解放初期,这座建筑是广东卫生疗养院。东山宾馆4号楼高三层,还有一层地下室。现出租给6家公司用作办公。   大楼坐北向南,平面呈倒转的“凸”字形,大门入口外立面为石米装饰,而建筑主体则为红砖外墙。   大门入口中部的希腊式三角形山花向外突出,十分醒目。大楼内部,每层被间隔成约十个房间。但1~3楼的走廊以及公共楼梯间仍保留了原来的水磨石地板。   据 《广州市志》,1931年,安息日会“在三育路开办一间医院,名‘广东卫生疗养院’,最初设备很简单,只有一间五个小房的平房,几张病床而已。如要做外科手术要电请上海卫生疗养院的院长来穗主持。”   1933年,“开始建筑了一座三层的大楼和其他房舍,以后收费相当高,变成一间稍具规模的贵族化医院。”   张择善牧师回忆,广东卫生疗养院的外科手术在广州名列前茅,宋美龄和陈济棠都曾在此就医。   原广东省基督教协会会长、广东协和神学院院长黄广尧在《感恩录》中提到,三育路原安息日会教产,后来盖了“东山宾馆”。   专 家 点 评   均以希腊式山花强调门廊或入口   可追溯到美国19世纪杰佛逊风格的校园建筑   ■彭长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虽然建成时间有先后,这次发现的原两广浸信会神道学校与广东卫生疗养院均以希腊式山花强调门廊或入口。   两广浸信会神道学校因赞助人为美国基督教新教教会,该作法可以追溯到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学院建筑。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佛逊在创办弗吉利亚大学时,认为希腊式建筑最能反映美国民主制度与学术自由,因而在校园建筑中广泛采用。这种被称为杰佛逊风格的校园建筑形式因而在19世纪美国校园中得到广泛推广。两广浸信会神道学校早期建筑由治平洋行澳大利亚建筑师帕内所设计,但现存建筑于1914-1915年间建造,此时帕内已回国。据记载,教会建造时曾在屋角刻石纪念,相信留有建筑师的信息。若能详加考证,则贡献大焉。   广东卫生疗养院建成较晚,其门廊造型在东山的医疗建筑中也十分常见。最典型的例子即广东公医院,即今中山大学医学院所在,两者门廊在构图与做法上十分相似,且尺度巨大(现二、三层被封闭使用),显然是兼顾礼仪与适应岭南气候的需要。 城 市 记 忆   东山从郊野变城市:   20世纪初教会建学校、教堂、   慈善机构   基督教新教传入广州始于清代中叶。早期外国传教士都以广州十三行为据点。这和清政府采取的两项措施有密切关系,一是17至18世纪“礼仪之争”后,清政府对传教士实行禁教政策;被驱逐的传教士主要安置在南方沿海的广州和澳门。二是1757年至鸦片战争前广州作为唯一通商口岸,成为基督教传教的中心,大批传教士云集羊城。   当时为了避免彼此利害冲突,各教会扩展势力,各据一方。英、法已强占沙面为租界,于是德国就选了芳村为据点,以美国几个差会为背景的岭南大学就选定了河南康乐为校址,美南浸信会就选了东山做发展基地。把神道学校、福音堂、培道女子中学等首脑机构从长堤搬到东山。   最早来到东山兴建教堂、进行传教活动的教派,除了基督教的美南浸信会、安息会、中华基督教会外,还有法国的天主教。其中,美南浸信会是到东山发展最早、势力最大的教会。   东山最早的新式建筑物:   1908年培道“红楼”与“耶逊堂”   东山最初都是土阜、坟场、竹园、树林、稻田、鱼塘,间有疏疏落落的竹篱茅舍,人烟稀少。   1903年,美南浸信会在东山的寺贝通津一带购地建筑新校舍,于1908年建成,培道的“红楼”与“耶德逊堂”两所校舍是东山最早的新式建筑物。   1909年在东山寺贝通津9号重新建堂,称基督教东山堂,1909年5月2日成立东山浸信会。   此外,美南浸信会在东山建立的学校、医院、慈善机构还有:1895年兴办的美华书局,1902年的烟墩幼儿园,1903年兴办的浸信会礼拜堂、培贤神道女校和恤孤院,1913年兴办的慕光瞽目学校、培灵幼儿园,1918年兴办的培坤女子中学、赖神浸信会堂,1919年建立的两广浸信会医院,1922年建立的两广浸信会安老院以及两广浸信会联合事务所。   建“培”字号学校, 东山成教育强区   通过浸信会与一批热心教徒的努力,在东山口创办了一批“培”字号的学校,如培道女子中学、培正中学、培坤女子中学、培贤女子神学院、培正义学、培道义学、培灵幼儿院等,将东山口建成了广州的教育名区。   培正路、恤孤院路、   三育路等以教会公共建筑命名   继浸信会之后,其他教派也纷纷进驻,购地建宅,修筑教堂、学校和医院等公共建筑。   如美国的安息日会于1910年,在今犀牛路、三育路、福今路购地建教堂、学校和医院。该会的华南联合会中心也设在东山。   英国的圣公会于1912年在东山建圣三一中学(即今传染病院院址)、圣希利达女子中学及培德女经学校。   恤孤院路因恤孤院而得名。培正路的开辟因培正学校而得名。美华路因美南浸信会在此设有美华书局而得名。三育路得名于安息日会1903年所办的三育中学。1915年安息日会在今三育路建东山堂宣讲福音,故附近所建的马路称福音路,1968年改称福今路。   美南浸信会等教会这些建设成果,吸引了大批归侨前来投资,促进了东山的土地开发与地价上涨;而后又吸引了大批文化名流与民国军政要员来此居住,促进了东山的市政事业发展。 以上文章擷取自: http://house.people.com.cn/n/2015/0226/c164220-26599895-2.html
1935年6月美國駐粵領事必力士,Horace H. Smith
以下有關廣東衛生療養院的圖片來源是: https://k.sina.cn/article_1851010570_6e542e0a00100lfn5.html 东山宾馆的大院里除了主楼外,还有几栋被写入历史的古楼,其中一栋被编为4号楼的,是现在宾馆行政人员的办公大楼。大楼坐北向南,平面呈倒转的“凸”字形,大门入口外立面为石米装饰,而建筑主体的左右两翼则为红砖外墙。而最为醒目的是大门入口中部的希腊式三角形山花,向外突出,是典型的西洋建筑风格。
两翼是红砖墙,中间的设计是希腊式 楼高3层,内部每层被间隔成约十个房间,都是宾馆内部的办公区域,虽然功能现代化,但走廊以及公共楼梯间仍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水磨石地板,已有上百年历史,被磨得十分平滑,且润色有光泽。
水磨石地板 历史文档中对这座楼的记载特别少,甚至这里的员工也对其不甚了解,我还是从一位培正中学退休教师曹老师的《回忆录》里面找到了一点蛛丝马迹。据记录在1931年安息日会在三育路开办了一所医院,名为“广东卫生疗养院”,最初设备简陋,只有五个小房及几张病床,两年后开始建成一座三层高及一层地下室的大楼,以希腊式山花装饰门廊入口,变成一家稍具规模的贵族医院,收费相当高。而这里的外科手术在广州名列前茅,连宋美龄和陈济棠也曾在此就医。 《回忆录》上虽没有指出此医院的具体情况,但根据地点和对建筑的描述,可以联想到这座4号楼毫无疑问就是“广东卫生疗养院”。而此建筑的风格需要追溯到清末鸦片战争前,话说当时基督教传入中国,清政府却十分排斥,对传教士实行禁教政策,被驱逐的传教士只能在南方沿海的广州和澳门云集,直到鸦片战争前广州都是作为唯一的通商口岸存在,也是基督教的传教中心。鸦片战争以后,各国教会扩张势力,但为避免利益冲突而各据一方,英法两国抢占沙面为租界,德国选芳村为据点,而美国的浸信会就选择了东山为基地。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佛逊曾说,他认为希腊式建筑最能反映美国民主制度与学术自由,因而这种建筑理念被广泛采用。除了三育路这座医院,还有寺贝通津、培正路、恤孤院路、烟墩路、新河浦等一带都有不少相似风格的建筑。
办公楼的楼梯与地板,依旧保留旧时的样子 以上有關廣東衛生療養院的圖片來源是: https://k.sina.cn/article_1851010570_6e542e0a00100lfn5.html

2023年8月22日 星期二

緬懷九龍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司琴劉嘉麗愛妻

生平略述 沙溪龍頭環鄉公所有兩個牌坊,主題分別為團結及博愛,博愛亦是孫中山主題思想。沙溪人民所高舉的博愛精神與基督復臨安 息日會所宣揚的關懷有很多相同和相容之處, 詳見另文 https://kcwongjinan.blogspot.com/2023_05_31_archive.html 嘉麗的父親劉松柏長老就是沙溪龍頭環人,在女兒劉嘉麗身上,活現了所有沙溪人的優點。嘉麗自小由嫲嫲帶大,很多中山食品都由嫲嫲口傳身授,加上對音樂有天份,回憶起來,嘉麗曾從中大哲學系譚家哲老師學琴,譚老師移民臺灣,三角鋼琴和黑膠唱片都轉讓給嘉麗了。各位在教會聚會上都有機會聽過她繞樑三日的鋼琴音樂。 最難得的還是吃到她親自製作美味的廣東菜,令人印象深刻. 順德,中山歴來是廚師之鄉. 嘉麗雖然是香港出生,但血液內還充斥着廚師的基因。記得2000年在一次山東旅行時,順便探望了東方美食雜誌社長劉廣偉(詳見下圖,現為北京東方美食研究院院長),我這樣介紹嘉麗,說她爸爸曾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廣州東山三育路衛生療養院的廚師,聽後大家都感到鼓舞。 我(丈夫王建中)在1990年開始在香港理工大學餐飲系當研究生寫論文,很多時劉松柏長老父女便是我的老師。由於興趣相同, 嘉麗時不時給我買來各式各樣的參考書,兩個人天天一起看美食電視,已經是三十年來習慣了的事。 感謝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對劉松柏長老父女的栽培,亦即是對我的栽培。我永遠愛著,盼著,期待著這位多才多藝的賢妻。
王耀宗,小學畢業紀念册1970年6月18日,曾任九龍三育中學教師
東海大學哲學系專任副教授 譚家哲少年就讀香港華仁中學時,在耶穌會會十鮑善能神父指導下,即已對哲學有所 往。大學期間又會受業於牟宗三先生,並於1976年以榮譽甲等成績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Ka-git Tam 1979年獲 碩士學位後,放棄德國學術交流總署獎學金,改赴法國巴黎攻讀。1982年獲巴黎第一大學哲學研究所現代思想體系史哲 學史博士,年僅二十八歲。留法期間師事 Jean Deprun 與Julia Kristeva 教授,並從學於 Levinas, Gandillac Vemant Levi-Strauss, Roland Barthes, Foucault, Derrida, Serres, Boulez 等學者。 析為志,盡力於東西方思想之根源與價值重訂,亦曾任教於東海大學哲學系。 究》、《孟子不解》(以上由唐山出版社出版)。目前著進計劃:詩文學思想。鋼琴技法與音樂藝術思想等研究-電子郵 件: philo@mail.thu.edu.tw 作者多年隱居授業,以著述與文本之微組分 著有《形上史論》、《論語與中國思想研 譚家哲,《形上史論》,唐山出版,2006年。譚家哲,《論語與中國思想研究》,唐山出版,2006年。譚 家哲,作為「表象」與作為「文之世界萬物存有),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創系六十週年哲學論文集邀 稿,2009年5月。譚家哲,《孟子平解》,唐山出版,2010年。 七月 24, 2008 Youra Guller的悠遠凝視第一次聽聞羅馬尼亞的女鋼琴家 Youra Guller (尤拉·菊勒,1895- 1981),是來自東海哲學系教授譚家哲的介紹,也才發現這位女鋼琴家的生平與琴藝都屬低調而內斂的。我頻同意譅 家哲的說法:「尤拉·菊勒從不追求外表,從不追求表現力,從不追求鋼琴悅人的音色美,從不由速度或大技術這 些譁眾取寵的手段震懾群眾。尤拉·菊勒與我們這個追求外表表現力及自我表現的世紀背道而馳。不過,當他說: 「尤拉·菊勒的每一音調都是由心發出的,從觸鍵、句法、意思、情感、意象,直至其藝術境界,都無不是發自心 的,這不免令人有過于“唯心”之感。畢竟這樣的評語有時會讓人聽得有些心虛,深怕是自己多心或少了感應之心。 對我而言,Youra Guller 的彈奏是雅美與和善的,此平和之感並非來自對她的心或我的心的揣想,而是透過對她處理 聲響的方式,帶給聽者的聽覺效果而來。那迴盪或消淡的聲音,音的進出與交疊之間相當從容,速度平緩,因而較易 觸動平靜的心弦。以她在一九七五年於英國唱片公司Nimbus 的錄音專輯 The Art of Youra Guller,當中的“葛拉納多 士:安達魯西亞,選自西班牙舞曲 Op.37"(GRANADOS : 'Andaluza' from Danzas Espanoles Opus .37)來說,她對聲 響的表現方式是極為含蓄的。 尤拉·居萊之鋼琴藝術 譚家哲東海哲學研究集刊8民90.06171-186 強烈推薦譚家哲先生這幾篇大作!!!也強烈推薦尤拉·菊勒的貝多芬晚期鋼琴奏鳴曲 OP.110、OP.111。 其中OP.111 是舉世無雙,無人能比的偉大藝術典範(可惜吉利爾斯竟在錄製OP.110 後壯志未纏, 否則說不定可拼一拼,你無法想像一個『女』鋼琴家能發出如此厚重的琴音,每個觸鍵都撞擊在 你的心上留下斑斑刻痕。所以這張CD比較適合喜歡強烈沈思內省並且厚重取向的樂友,但是貝多 芬的後期作品應有這麼深邃的精神內涵,因此嘗試理解貝多芬後期作品藝術精神的人都應嘗試 尤拉·菊勒的考驗。譚先生對尤拉菊勒的熱愛是真正發自內心的真誠靈魂,是我一輩子企求的最 高樂評典範,在此再度向譚先生至上最高敬意!順便也感謝當初介紹我見識到這張絕妙精品的林 智意先生(就是古典音樂雜誌實質社長啦!)。

緬懷九龍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劉松柏長老

劉松柏長老生平緬懷 劉松柏長老於1929年4月初四,在廣東中山石岐市沙溪龍頭環村果亭街 28 號出生。他曾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飽嚐戰爭的苦難,但於1947年因為他的大表哥楊宙光的介紹下,他便跑到廣州市東山農林路東山衛生療養院工作。然而當時二表哥楊建石夫婦也在東山療養院工作。楊建石牧師是幹傳道工作,夫人曹瑞芳女士在療養院當會計。劉松柏長老初到東山療養院時已被派到廚房裹工作,大約半年後他一個人便主持護士廚房,特別為護士準備膳食。 1948年,楊建石牧師為一班工作人員查經多月,是年夏天由外國人牧師恩帝孫施領浸。1949年7月曹師太帶細女瑞芳到香港清水灣上洋村,華南三育研究院入學讀書.因為曹師太她很有愛心,她帶同劉松柏長老一起到香港清水灣三育書院入學,首先她介紹劉松柏長老在學校廚房工作,並住在廚房的工人宿舍,因此他便可以有食有住,半工半讀,一直到1957年才在三育書院畢業並開始執教鞭。1957年的冬天12月和他在三育書院相識的黃秋穠女士結婚.
1958年長女嘉麗出生,同年他到台灣升學,1959年回港後並於1960年次女嘉敏出世,1961年他又再遠赴澳洲嘗試為家庭尋找更好的生活。最後他於1962年從澳洲回港,同年羅慶蘇牧師邀請他在九龍三育中學任教,一直至1997年退休整整38年的教育生涯便完滿結束。 於主曆2015年4月15日在香港港安醫院安息主懷.在世上寄居 86年。他的一生為人敦厚,樂於助人,愛神愛人。他雖然沒有像世人享受榮華富貴,但在主的護蔭下一切都得以飽足。上帝的恩典是夠用的。 孫女陳朗善: 親愛的公公: 我從小也很喜歡公公。其中一個原因是公公隨和的性格。你很容易相處,從不計較別人的過失, 是一個胸襟廣闊的君子. 而我也發現自己一直也被公公良好的道德觀念所影響着。因為他向母親所灌輸的價值觀,包括寬容、節儉和知足等都透過母親而傳承給我,這些教誨則變成了我畢生受用的處世之道。 公公,現在我已經長大了,我日後定必將你的教誨銘記於心,並以此為我的處事方針。你要在天上看顧我們,我們會一直掛念你。 你的孫女陳朗善上 有關廣州衛生療養院歷史圖片請前往 https://kcwongjinan.blogspot.com/2023/08/blog-post_23.html
以下有關廣州衛生療養院的圖片來源是: https://k.sina.cn/article_1851010570_6e542e0a00100lfn5.html
更多有關廣州衛生療養院的圖片:
更多有關廣州衛生療養院的圖片: https://kcwongjinan.blogspot.com/2023/08/blog-post_23.html

2023年8月20日 星期日

九龍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劉黃秋穠姊妹生平事略

劉黃秋穠姊妹, 一九三四年三月二十日於廣東開平出生.她家中一共有五兄弟姊妹,她是最年幼的,年少時因為家境貧困,未能上中學. 約於一九五二年,終於在她姐姐的幫助下完成夢想,由開平長途跋涉來到香港,並在清水灣三育書院讀中一,自此她的一生便完全改變 了.首豈她在清水灣校園遇上她的終生伴侶一劉松柏先生,及後她更認識了耶穌,並於一九五五年八月二十七日在大埔教會,由胡德純牧師施浸,受洗成為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教友. 一九五七年在居義理牧師的見證下,黃秋穠與劉松柏弟兄在大埔教會舉行婚禮;婚後,育有三位女兒.
後來,她又與丈夫輾轉移名至九龍教會,在九龍教會作教友接近半個世紀. 她的一生雖並非大富大貴,平平淡淡,但卻在上帝的奇妙引導下,擁有一位人人都羨慕的好丈夫,三個愛護她的女兒,所以上帝的恩典是夠她並他們一家用的. 近年黃秋穠姊妹的健康並不理想,曾多次出入醫院,直至二零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她安然病逝於將軍澳靈實醫院,享年七十八歲.自從罪近入世界以來,人生在世,縱使活多久,壽數多長,總有一天會死己,死亡是無人能倖兔的.但上帝愛世人,甚至差遣衪的獨生子耶穌基督降世為我們罪人釘十字架,使凡願意相信衪的人都能得著拯救,勝過死己,得著永生. 黃秋穠姊妹現在雖然安息了,但她只是暫時安睡在主的懷中,照著聖經的應許,當基督耶穌復臨的時候,她將會復活得享永生,與信主的家人在天家再團聚相見,永遠相聚,永不再分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