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9日 星期一

香港公共圖書館的粉嶺老照片

Source: https://mmis.hkpl.gov.hk/coverpage/-/coverpage/view?_coverpage_WAR_mmisportalportlet_hsf=%E5%A4%A7%E5%9F%94&_coverpage_WAR_mmisportalportlet_actual_q=%28%20verbatim_dc.collection%3A%28%22Photo%22%29%20%29%20AND+%28%20%28%20allTermsMandatory%3A%28true%29%20OR+all_dc.title%3A%28%E5%A4%A7%E5%9F%94%29%20OR+all_dc.creator%3A%28%E5%A4%A7%E5%9F%94%29%20OR+all_dc.contributor%3A%28%E5%A4%A7%E5%9F%94%29%20OR+all_dc.subject%3A%28%E5%A4%A7%E5%9F%94%29%20OR+fulltext%3A%28%E5%A4%A7%E5%9F%94%29%20OR+all_dc.description%3A%28%E5%A4%A7%E5%9F%94%29%20%29%20%29&_coverpage_WAR_mmisportalportlet_sort_field=score&p_r_p_-1078056564_c=QF757YsWv59H%2FuxqfBwEJJvjV71X6T2J&_coverpage_WAR_mmisportalportlet_o=311&_coverpage_WAR_mmisportalportlet_sort_order=desc

2024年7月23日 星期二

粉嶺舊裁判處及附近發展歷史

Source: https://www.academia.edu/34908323/%E6%96%B0%E7%95%8C%E5%A2%9F%E5%B8%82_%E7%B2%89%E5%B6%BA%E8%81%AF%E5%92%8C%E5%A2%9F_A_Market_Town_in_the_New_Territories_Luen_Wo_Hui_in_Fanling_, pp 36-38, 原文更清晰.

2024年7月22日 星期一

王肇枝中學《蓽路藍縷話從謙:由從謙學校看新界小學教育的發展(1914-1971)》(摘要)

Source: http://www.wscss.edu.hk/ch/05achievements/projects_c.htm?cat1id=hc2008w43-02 《蓽路藍縷話從謙:由從謙學校看新界小學教育的發展(1914-1971)》(摘要) 溫婉雯 李玨昕 盧詠欣 蘇詠嘉 本報告榮獲第四屆校際香港歷史文化考察報告比賽高級組亞軍 一所不甚引人注意的學校,默默地挺立在崇謙堂村一個小山丘上,八十二個寒暑,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學子,老師的叮嚀特別溫柔,孩子的笑聲特別清脆,只因這裡的春風很和煦。這裡就是從謙學校。 從謙學校的前身是穀詒書室,所以她已有九十二年歷史。我們選擇1914年為我們考察報告的開端,因為穀詒書室創立於1914年,同年香港政府開始在新界實行津貼制度,為23所新界小學提供每月5元微薄的津貼。我們的考察報告以1971年為限,那年全港實施六年免費教育,而從謙當時已發展成一間頗具規模的現代化小學。 在這57個年頭裡,從謙經歷四次擴建,但又遭逢香港淪陷,淪為日軍憲兵總部的厄運。作為一個社會組織,從謙在這92年裡,不斷演進,配合社會的發展,由一間服務崇謙堂村基督徒子弟的書塾;在二十年代擴建後,她又變成培育粉嶺地區客籍學童的黌宮;在五十年代香港小學教育急速發展的時候,從謙又進行擴建工程,改變自己的身份,開放學位以供全區不同族群學童入讀。 在這57個年頭裡,香港政府對新界小學乃至全港教育的津貼不斷增加,政府對新界小學的津貼由每月5元以致完全津貼這個漫長的改變,有些源於香港內在的社會因素,例如五十年代的難民潮;有些則源於英國政府施壓。 我們以文獻搜尋和訪問為研究方法,走訪了香港大學圖書館的香港特藏和香港歷史檔案館,找到許多珍貴的政府年報和歷史檔案,從中發現不少鮮為人知的歷史資料:例如1914年視學報告揭示了當時新界區學塾真實的學習情況;我們又找到官員之間的書信來往,發現戰後百廢待舉,政府不削減新界小學的教育津貼,反而大幅增加一倍,箇中原因竟和對抗共產主義有關;我們在歷史檔案館找到葛亮洪總督致殖民地部的書信,發現一份津貼則例,與及從謙學校五六十年代向政府免息貸款合約,從中得知政府如何巧妙運用民間資源,大幅增加小學學額,以解決嚴重的社會問題。在訪問和徐家祥先生回憶錄裡,我們發覺在大歷史以外,個人的回憶也是可堪玩味的,徐家祥先生回憶錄所提及書塾的學習氣氛令人莞爾,溫老師娓娓道來對香港六七十年代的印象亦令人感到親切。 從謙學校可算是成功的社會組織,她不斷演進,去適應社會的改變,例如二十年代擴建時,善用客籍社群力量周圍勸捐,令穀詒書室成為正規小學。五十年代,從謙學校向政府免息貸款進行擴建計劃,發展為擁有十多間班房,規模甚大的學校,並放棄客家語授課的傳統,以迎合社會需要,服務全區不同族群學童。另一方面,從謙學校的成功也由於其領導得人,例如彭樂三先生和政府的良好關係、從謙學校創校校長徐仁壽先生豐富的辦學經歷、徐家祥先生廣闊的人脈網絡、徐聲祥先生流利的英語等。 我們多次訪問從謙學校,發現從謙學校人性化的辦學理念、寧靜的校園氣氛,實在是培育孩子的好地方。我們希望從謙能繼往開來,繼續在崇謙堂村的小山丘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2024年7月17日 星期三

香港公共圖書館的老照片,北區理民府粉嶺分署

估計拍攝地點是粉嶺舊裁判處左側馬會道的測量營.
粉嶺少年警訊活動
Source: https://www.academia.edu/34908323/%E6%96%B0%E7%95%8C%E5%A2%9F%E5%B8%82_%E7%B2%89%E5%B6%BA%E8%81%AF%E5%92%8C%E5%A2%9F_A_Market_Town_in_the_New_Territories_Luen_Wo_Hui_in_Fanling_
Source: https://www.academia.edu/34908323/%E6%96%B0%E7%95%8C%E5%A2%9F%E5%B8%82_%E7%B2%89%E5%B6%BA%E8%81%AF%E5%92%8C%E5%A2%9F_A_Market_Town_in_the_New_Territories_Luen_Wo_Hui_in_Fanling_
Source: https://www.academia.edu/34908323/%E6%96%B0%E7%95%8C%E5%A2%9F%E5%B8%82_%E7%B2%89%E5%B6%BA%E8%81%AF%E5%92%8C%E5%A2%9F_A_Market_Town_in_the_New_Territories_Luen_Wo_Hui_in_Fanling_
Source: https://www.academia.edu/34908323/%E6%96%B0%E7%95%8C%E5%A2%9F%E5%B8%82_%E7%B2%89%E5%B6%BA%E8%81%AF%E5%92%8C%E5%A2%9F_A_Market_Town_in_the_New_Territories_Luen_Wo_Hui_in_Fanling_

2024年7月3日 星期三

好壺難得,知己更難求

24/10/2015 13:43 - 譚煜鸿: 好壺難得,知己更難求 傳說很久之前,有個非常喜歡喝茶的財主,凡是到他家喝茶的人,無論貧富,只要來,他就吩咐下人好生招待。 一天,財主家門口來了一個衣衫襤褸的乞丐,不言討飯,只說來討碗茶喝。下人連忙讓他進屋,給他倒一碗茶。 乞丐看了一下,說:「茶不好。」 下人見他懂,連忙換好茶來。 乞丐聞了聞,說:「茶是好茶,但水不行,需得上好的山泉水。」 下人看出他有些來頭,忙取了早有儲備的泉水再泡。 乞丐嘗了一口,說:「水是好水,但燒水的柴不行,柴需用名山陰面之柴。因為陽面之柴質松,陰面之柴質緊硬。」 下人終於確認這是個精通茶道之人,就連忙取好柴再烹,並請出老爺。茶重新上來後,財主與乞丐對飲了一碗。 乞丐說:「嗯,這回茶、水、柴、火都好了,只是泡茶的壺不行。」 財主說:「這已是我最好的壺了。」 乞丐搖搖頭,小心翼翼地從懷裡掏出一把紫砂壺,讓下人重新泡一壺茶來。財主一品,味道果然不凡,立刻起身對乞丐作揖道:「我願買你這把紫砂壺,要多少錢都可以。」 但是這乞丐也是非常地喜歡這紫砂壺,肯定不想用來交換,乞丐非常果斷的回答:「不行,這個壺是我的命,我不能給你」。乞丐連忙倒掉茶,收起壺就走。 財主趕忙攔住,說:「我願出一半家產要你這壺。」乞丐不言,執意要走。財主急了,說:「我願出全部家產買你這把壺。」乞丐聽了,不由地笑起來,說:「我要是捨得這壺,也不會落到今天這種地步。」說完乞丐轉身離開。 財主急忙上前說道:「這樣吧,壺還是你的,你就在我家住下,我吃什麼你吃什麼,但是有個條件,就是你必須每天讓我看看這壺,怎麼樣」。財主太喜歡這東西了,所以在情急之下只有想到這個辦法。 乞丐也在為每天的生計而發愁,有這麼好的事情為什麼不答應呢?為此,乞丐很爽快的答應了財主的要求。 就這樣,乞丐住在了他家,和財主同吃同住,兩人每天捧著這壺,無話不談,喝茶飲酒,好不開心。就這樣兩人開心的相處了十幾年的時間,成了無話不談的老知己。 時間慢慢的流失,財主和乞丐也慢慢的變老,顯然乞丐年紀比財主大,這天財主對乞丐說:你膝下無子女,沒有任何人繼承你的壺,不如你去世之後,我來幫你保管,你看如何?乞丐非常感動的答應了。 不久,乞丐真的去世了,財主也如願以償的得到了這把紫砂壺。剛開始,財主每天都沉迷在擁有這把紫砂壺的喜悅中,直到有一天,財主拿著紫砂壺左右上下欣賞的時候,突然覺得現在的自己似乎少了點什麼,這時他眼前浮現出昔日與乞丐一起玩壺品茶的場景,一切都明白了。於是財主將紫砂壺狠狠的往地上一摔...... 故事說完了,結局出人意料,其實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東西都改變了,財主與乞丐間的情誼已超越了這把紫砂壺本身的價值,再好的東西沒有人與自己共享就失去了意義,再值錢的東西也沒有知己重要。轉念想想自己的人生,什麼才是你心中最重要的東西呢?或許就是那個和你一起交心喝茶的人哪!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這是多少人經歷風雨後的感慨!又是多少人,感悟人生的追求!知己的情,是一種無言的溫暖,是一種無形的陪伴。 真正的知己,是一份懂得,一份相知,一種淡淡的陪伴與共鳴。猶如一杯清茶,淡然中沁入心田。有時候只要一個擁抱,一個眼神,便一切盡在不言中;有時候只要一段文字,一次疼惜,便留下永久的感動。 知己,無需掩飾,也不用解釋,自有一份默契,一份靈犀。無需刻意,也不用預習,自有一份驚喜,一份詩意。生命中有一種情,不驚擾彼此的世界,只在靈魂深處同行;不妨礙彼此的生活,只在精神領域共鳴。 一生之中有個懂你的人便是最大的幸福。 心靈深處的懂得,勝過萬語千言; 精神層次的認同,超越風塵俗世。 懂你,是了解你成功背後的艱辛, 是清楚你堅強背後的不屈。 懂你的人,也許不在身邊, 但一定在心裡在生命裡; 也許默默不語, 但一定在關注著你守候著你。 一句懂你,便溫暖了一段歲月; 一句心疼你,便感動了一個生命。 懂你,何需千言萬語, 默默的給予,深深的疼惜; 懂你,沒有絲毫秘密, 訴說心中的委屈,聆聽生活的不易。 懂你的苦,你的累,你執著的夢; 疼你的淚,疼你的心, 疼你做人的真誠。 人與人,一場緣, 心與心,一段情。 人生能相遇,已是不易; 心靈若相知,更要珍惜! 感情,需要的是理解; 相處,需要的是默契;陪伴,需要的是耐心。 朋友,淡淡交,慢慢處,才能長久; 感情,淺淺嘗,細細品,才有回味。 不要試探,更不要懷疑, 再好的感情,都經不起一顆猜疑的心, 一生中,能有個知己實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