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9日 星期四

六十年代的大埔天主堂對出之人面樹

五,六十年代的大埔旗桿山 Flagstaff Hill,(俗稱政府山, 包括北區理民府和新界警區總部, 政府員工宿舍(俗稱五間樓)和大埔官立小學)和大埔墟是被一整塊四方形農田所分隔.旗桿山腳有天主堂.
天 主 教 大 埔 傳 教 一 百 五 十 年 第 三 章 : 在 英 國 統 治 下 日 軍 佔 領 下 之 大 埔 ︱ 一 八 九 九 至 一 九 四 五 年 起初,理民府辦事處及警察局都是設於用草蓆搭建成的茅舍內。用草蓆搭建成宿舍, 供理民官、警察督察及其下屬居住。1901年用磚和瓦建成的警察局,及警察、督察的宿舍,全部落成啟用。理民官的永久官邸的建築工程隨後展開(1906年完工)。理民府的辦 事處在1907年建成,建築物的其中一部份是用作助理理民官的官邸,直至永久官邸於1908 年落成為止。理民府辦事處在1908年作大規模的擴展。1909年加建工務局職員宿舍, 1910年加建低級職員宿舍。因此,在英國統治的首十年,相當多數量的歐洲式建築物在旗 桿山上或附近地方落成 . 英國佔領新界後,政府即時派遣一位醫官前往大埔(他是香港大學的華人醫科畢業 生),並在旗桿山上設有辦事處及診所。他的首要職責是照顧駐紮的警察及其他政府公僕 的健康,也會向任何尋求協助的村民提供服務,並且必須為那些要求接種預防天花疫苗的 人士接種。 Source: https://taipo.catholic.org.hk/zh/wp-content/uploads/sites/2/2019/01/%E5%A0%82%E5%8D%80%E8%B3%87%E6%96%99-%E5%A4%A7%E5%9F%94%E5%82%B3%E6%95%8E150%E5%91%A8%E5%B9%B4%E7%89%B9%E5%88%8B.pdf

黃色箭嘴所指大樹即為教堂前的人面樹。
由1899 至 1961年,在大埔的天主教徒使用過五個地點作為教堂用途:碗窰和 汀角的小堂 (1899至1926年),錦山山頂的聖安德肋堂 (1926至1937年),設於大馬路旁所 租用的建築物作臨時聖堂 (1937至1961年) 及在運頭街的聖堂(自1961年起)。1961年前 的所有聖堂,都是極之不理想的,大部份非常差劣的。大埔的天主教徒,須要等待非常長 久的時間,才可以擁有一間值得他們自豪的聖堂。
今天的教堂位置,就是其中一塊土 地:由一位富翁建築一所大宅及花園,因為他希望在鄉郊地區有一所寧靜的住宅;當完工 後,這房屋有田園風貌的外觀,向外望是一大片距離墟鎮邊陲四分之一英哩遠的稻田(137頁).1901年用磚和瓦建成的警察局,及警察、督察的宿 舍,全部落成啟用。理民官的永久官邸的建築工程隨後展開(1906年完工)。理民府的辦 事處在1907年建成,建築物的其中一部份是用作助理理民官的官邸,直至永久官邸於1908 年落成為止。理民府辦事處在1908年作大規模的擴展。1909年加建工務局職員宿舍, 1910年加建低級職員宿舍。因此,在英國統治的首十年,相當多數量的歐洲式建築物在旗 桿山上或附近地方落成(139頁).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天主教在大埔的成長

Source: https://taipo.catholic.org.hk/zh/wp-content/uploads/sites/2/2019/01/%E5%A0%82%E5%8D%80%E8%B3%87%E6%96%99-%E5%A4%A7%E5%9F%94%E5%82%B3%E6%95%8E150%E5%91%A8%E5%B9%B4%E7%89%B9%E5%88%8B.pdf page 70-72 初期:穆神父、和神父(安主教)、梁子馨神父 1861年1月,當高神父自他訪問內地的旅程返回香港後,他命令穆神父(Fr Giuseppe Burghignoli)〔圖四,第77頁〕遷到荃灣,負責照顧當地的教友(在該地的學校有四十名 學生)。1861年1月穆神父在一位中國執事的陪同下,往內地進行第二次探索旅程。由荃 灣跨越高山經過鉛礦凹,再穿越碗窰。在該處探訪隊伍稍作停留及傳教。受到馬金秀對新 信仰的熱忱及他對保持信德的啟迪,一些村民前來表示他們相信傳教士所宣揚的福音。更 重要的是村民向傳教士捐贈一所細小的磚屋,作為小堂和宿舍之用:這是天主教在大埔開 始扎根的真正日子。建築物原本是一間貯存餐具的舊貨倉,這古老的貨倉是九龍以北成立 的首個天主教中心──包括三間房間:最大的一個房間改裝成為男孩學校,兼作小聖堂; 第二大的房間加以改裝,作為另一間女子學校;後面的一間小室改裝成為宿舍。該新小聖 堂和宿舍是在1863年耶穌升天瞻禮正式祝聖,同時亦為一位鄉紳父老領洗。在1863年聖誕 節,在小聖堂舉行隆重的子夜彌撒,為一群村民施洗。1863至1867年間,穆神父就這樣穿 梭於荃灣與大埔,為兩地居民服務。 碗窰的村民向傳教士捐贈細小的磚屋一年後,和神父(安主教)〔圖五,第77頁〕 打算在今天香港東北面歸善縣(即今天廣東的惠陽)的太和成立一個傳教站,可惜因為 反基督徒的問題出現令這個構想未能實現。和神父(安主教)與梁子馨神父一起遷回碗 窰(1864年初),梁神父是一位年青剛晉鐸的中國神父,與他一起在太和工作。梁神父 1837年出生,1862年晉鐸,是首位在香港成長並在香港修院培育的司鐸;他從小便跟隨 父母來到香港,他們原居住在廣州附近,是古老天主教家庭的成員(梁神父的悼文是這樣 寫:「他在1837年在鄰近廣州的一條村落出生……他的家庭數代都是天主教徒」)他的父親 在英國佔領香港後不久,來到香港經商謀生。和、梁兩位神父分擔了穆神父的工作,1867 年穆神父奉召返回香港島服務後,和神父(安主教)便接手帶領碗窰的傳教工作。 和神父(安主教)和梁神父返回碗窰後,得知大埔墟以北的汀角村民,對傳教士在碗 窰所設立的學校非常賞識,於是要求傳教士在汀角開展傳教事業。僅僅的一兩個月間,五 間一排的房屋捐贈給傳教士,作為小聖堂、宿舍和學校之用:學校是在1864年4月啟用。 該等建築物比碗窰的為大,以下是它們的描述: 「在汀角有兩間房屋供學校之用,面積相當寬闊。司鐸們有兩間自己使用的房屋‧當 第二章 教會在大埔的成長:1861 -1899年 150 Years of Evangelization in Tai Po Chapter Two : The Growth of the Church in Tai Po : 1861-1899 64 錢墨球首次啟用學校時(他是學校的首位教師),學校有二十位學生,當時是一個相當 的數量 …… 教堂佔用一間房屋。有一間廚房和一間賓館,它們都是位於花園內。」 另一個在1870年有關汀角的描述: 「在該處神父們有一間相當寬敞的房子,但被樹木所遮蔽。」 在短時間內,汀角的學校的學生數目增加至八十人,相信是該區其中一間最大規模的 學府。教堂的設備和裝飾的費用,是由和神父(安主教)在香港逐家逐戶拍門而籌募得來 的(他察覺到大部份的金錢都是來自「英國的新教徒」的捐獻)。汀角的處所是比碗窰的 處所優勝得多。因此當汀角的處所經過裝修後,汀角成為「新安的傳教中心」。 和神父(安主教)是一位充滿活力和全情投入者,可以從他逐家逐戶拍門募捐一事上 得出結論。他當時負責香港監牧區的整個內地部份,負責的地區由東至西伸延一百二十五 哩,由北至南十至十二哩,總面積一千五百平方哩。區內大部份的地方都是山巒起伏,在 一小塊一小塊的平地上,設有約四千五百條有大有小的村落。 和神父(安主教)充滿期望,希望這廣闊的地區內每一位村民都有機會聆聽天主的聖 言。幾乎每次都是由梁神父陪伴,他每天村來村往,風雨不改,希望他所到之處,能盡他 所能令村民歸化入教。只有偶爾並大多數在主要的節日上,他和梁神父才會返回他們在汀 角或碗窰的住所。 除了傳教之外,他每到一處定會繪製地圖作為紀錄。1866年他出版一幅新安縣的地圖 〔圖六,第77頁〕,記載了整個地區所有村落的正確位置:1866年他已經完成探訪在新安 縣的內地部份的每一條村落。香港政府即時意識到該地圖的重要性,並在政府憲報刊登該 地圖,讓公眾知道。和神父(安主教)這樣寫: 「地圖是我四年來努力的成果,是出自作者的親身觀察所得。工作所涉及的危險、困 難和艱辛是非常大的。該地區是特別山巒起伏……旅程的疲累並非小事……找尋嚮導亦非容 易,而在任何一地點上要找到正確的資料更感困難。」 在隨後的五十多年,該地圖繼續成為唯一的正確地圖,而香港政府在接收新界後數年 內,仍然使用它,直至政府繪製更新的地圖後才被取代。 和神父(安主教)所提及的「危險和困難」是非常嚴峻的。其中,當傳教士乘船由一 地方往另一地方時,可能會受到海盜的攻擊。一位傳教士在1878年5月描述距離西貢不遠 的一次旅程: 「在星期四晚上……兩艘木船襲擊我們,我們利用設備簡陋的船艙作為堡壘,維持了相 當長時間的反擊;海盜攻擊我們兩次,我相信是仰賴聖母的助佑,而非我們的力量,兩次 都被我們擊退……在十五位水手中,三位受傷,四位戰死。」 和神父(安主教)對福傳的承擔是絕對的,他清楚感受到如果他不是每一天都用來 傳揚天主的聖言,便是虛度了那一天。沒有任何事物可以代替他對天國的極度嚮往。和神 父(安主教)在1870年初離開香港,被委任為華北河南的代牧。在該處,他的承擔、熱忱 和活力再一次顯露出來:當他逝世時,他的信徒非常哀傷,把他視為一位真正具有聖德和 全情投入的傳教士、一位聖者及河南教會的真正建基者。但他的真正傳教熱忱和宗徒事業 的熾熱,從未間斷的訪問旅程,還有希望到任何地方傳揚天主聖言的絕對承擔,是在香港 首次表現出來。 然而,和神父(安主教)極少單獨外訪,通常由梁神父陪同〔圖七,第78頁〕。在 和神父(安主教)前往河南後,梁神父獨自留下,繼續他當初與和神父(安主教)所開始 的逐村逐村的探訪旅程。梁神父是一個寡言而簡樸的人,身材高大。他從不標榜自己或 提及一些關於自己的事情。1920年報導他的死訊時,刊載在《士蔑報》(The Hongkong Telegraph)的悼文對他有如此的描述: 「除了天賦才能和通情達理外,他亦具有積極和爽朗的性格……他的芳表、活力和熱心 助人的行為,深得人們的極度愛戴及敬重。」 在不少於四十四年間,梁神父從未間斷到不同的村落探訪,宣揚天主的聖言及使人歸 化受洗。他肯定非常強壯,才能克服如此嚴峻的生活。他只有在重要節日或活動才會返回 主要的中心(例如他就是那位在1877年協助主教主持馬金秀葬禮的「梁子馨神父」,亦可 能是那位在1869年陪伴Huebner男爵訪問西貢「能夠操流利拉丁文」的中國司鐸)。1906 年,主教擔心這樣的生活方式會損害一位年紀不輕司鐸的健康(他當時幾乎接近七十歲高 齡),便安排他到香港擔任大堂主任司鐸一職,直至他十四年後逝世為止。他是於1912年 首位在香港慶祝晉鐸金禧的司鐸,更令人驚嘆的是他母親能夠活到超過九十二歲,親身參 與他晉鐸金禧的感恩聖祭。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報章對於打鼓嶺陳崇輝, 陳月明的報導

中國通海金融(00952-HK)間接全資附屬向陳崇輝借出500萬 财华社 · 2020/04/26 https://news.futunn.com/hk/post/5949554?level=1&data_ticket=1734506043822756 【財華社訊】中國通海金融(00952-HK)公布,於2020年4月24日,該公司之間接全資附屬公司中國通海財務有限公司作為貸款人與借款人老友記信貸有限公司訂立貸款融資協議,據此,中國通海財務有限公司同意向老友記信貸有限公司提供金額為5,000,000港元之貸款。利率為年利率8.5%。 老友記信貸有限公司其最終實益擁有人為陳崇輝先生,彼亦為中國通海財務有限公司之唯一董事及唯一股東。
陳崇輝勉年輕人勤學立業 2015-02-05 來源:香港商報   陳崇輝認為鄉事工作猶如一盤生意,村民、鄉紳及政府的信任是無形資產。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周駿報道:「凡事要自己去做,不能找人要」!前香港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打鼓嶺鄉事委員會主席陳崇輝,以自身經歷鼓勵年輕人要向上流動,立足辛苦創業。他表示,他雖是富裕的泰國華僑、陳氏家族的第7代傳人,但因父輩家境變故,他從小過□清貧的生活,16歲那年獨自到英國、法國留學,5年中靠勤工儉學獲得英法名牌大學的3個學位,畢業後從事投資銀行生意多年。他後來又兼顧鄉委會工作,42歲那年才成家立業。   前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   陳崇輝給人感覺似城中富二代。他笑言自己出生貧寒,聽母親講,他在打鼓嶺出世2個月時,趕上一場颱風,其母抱着他逃出快要倒塌的房屋向親戚求助時,獲安排住工人房;16歲那年他獨自過洋留學,大學畢業後,自食其力「向上流動」,從事投資銀行18年。業內人士只知他是三和集團主席,前香港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2012年)。只是近年他與打鼓嶺竹園村村民多次到政府部門表達訴求時,業內人士才知他是新界北區打鼓嶺鄉委會主席,且更是2007年、2011年及2015年連續3屆鄉委會主席。   希望解決3項重大鄉事   陳崇輝說,2007年前, 其父和眾村民知他從商,常年奔走於中、英、歐及港,見多識廣,希望他為鄉村服務。2008年國家「十二五」規劃之蓮塘口岸工程即將實施前,政府已就口岸旅檢大樓徵收私人土地開展工作,受工程影響竹園遷村村民因賠償問題與政府爭拗,陳崇輝希望鄉委會能在村民與政府之間建立起溝通作用,在2007年接任鄉委會主席一職,希望解決打鼓嶺村民賠償、打鼓嶺堆填區及東北發展等3項重大鄉事。   為鄉務自掏荷包不計較   2007年當選坪洋村村長後,繼而出任鄉委會主席,但令陳崇輝意想不到的是,搞鄉事除了花上時間還要掏荷包。   他說,在時間分配上,如果公司與鄉事開會時間「撞車」,通常公司事務要優先於鄉事會議,不過若遇到村民到政府、區議會表達訴求等活動,他還要到場支持,任職期間全年六成時間要處理鄉事,自掏荷包則不在話下。民政事務局每月撥給鄉委會經費是1萬多元,連該會兩位秘書的薪水都不夠支付。算一筆流水帳,每月至少拿出6萬元「補水」鄉委會。   欣慰竹園村清拆達雙贏   另外,鄉委會新大樓籌款需300萬元,他一人就捐款50萬元。在打鼓嶺22個村落村民心目中,鄉委會大樓才是村民真正的「衙門」,所以,他認為所做的一切是值得的。他對鄉事的熱衷,連未婚妻和朋友都無法理解,但他認為鄉事工作猶如一盤生意,只能全力做好,村民、鄉紳及政府對他的信任,是一個無形資產。   從事鄉事工作,令陳崇輝感到欣慰的是,國家「十二五」規劃之蓮塘口岸旅檢大樓在竹園村舊址正式動工,村民與政府之間就遷村土地業權、丁屋賠償及道路規劃問題爭拗達6年之久,最終在政府收村清拆大限時,雙方坐下來達成基本共識。由此,給他的啟示,只要雙方有商有量,才能有雙贏局面。   擁英法名牌大學3學位   聯想到剛結束的「佔中」行動,陳崇輝坦言,參與行動的青年人,除了對普選有不同訴求外,更多地折射要求參政議政願望,冀在制訂政策時有話事權,希望政府、社會為他們提供向上流動機會。   就青年人要求改善居住、生活環境,他表示,作為原居民的他,家族雖為泰國華僑,但父輩時家境變故,父親返回窮鄉僻壤的打鼓嶺,他16歲(1988年)那年,獨自到英國讀預科,1990年至1993年在曼徹斯特大學攻讀經濟學位,期間他拜讀英國社會學家Anthony Giddens系列著作後,明白一個淺顯道理,人要向上流動,首先要讀書學習,提升能力,才能具備向上流動機會,故大學期間他勤工儉學,每周4個晚上到餐廳洗碗賺學費,每晚工作6小時,經過3年努力學習,獲得學士學位。   凡事要立足於自己去做   1994年至1996年,他分別在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攻讀國際關係碩士學位,同時又攻讀法國ENPC大學經濟管理碩士學位。陳崇輝表示,他之所以選擇經濟學(4年)而非需讀工科(7年),是他明白家境貧寒,要在最短時間讀完大學,最快時間踏入社會賺錢養活自己,凡事要立足於自己去做,不能找人要,他最終在42歲時,才成家立業。
董喆早前與丈夫陳崇輝,回鄉拜祭外公董其武。網上圖片 Source: https://www.singtao.ca/2431899/?variant=zh-hk 陳氏父子反目因怨情仇,有指與父親拋棄糟糠有關,兒子護母與父不相往來,但另有消息指父子不和,主因是同是經營地產生意的兩父子近期為爭奪坪洋一塊二十萬呎農地而關係惡化。 消息稱,陳金華十多前經常踏足深圳足浴場,並與一名現年約三十歲的「女技師」稔熟,兩人關係密切,其後更與妻子李金娣離婚,侍母至孝的陳崇輝認為父親拋棄糟糠,一直疏遠父親,即使去年老父中風入院亦沒有探望,令老父相當氣憤。 傳父戀足浴女棄糟糠 其實陳氏父子早年仍有往來,十一年前,陳金華推舉兒子任新界北區打鼓嶺鄉委會主席與坪洋村村長,為兒子從政鋪路,但自北上尋歡揭露後,父子才反目,壁壘分明,兩人在坪洋村各自拉幫結派,形成兩大陣營對壘。 消息續稱,導致父子關係惡化,很大可能涉及土地利益,父子各自經營土地及屋宇買賣。 陳崇輝旗下更擁有多家物業包括全球投資公司,亦與母親同為金威集團有限公司董事,與父親的生意業務相近,競爭劇烈,雙方近期疑爭奪一塊二十萬呎農地交惡。 對於陳金華登報斷絕父子關係,大部分村民均慨歎不已,但對兩人家事表示不清楚,欲言又止「化解不到,登報紙!起碼要十幾萬,用來買盆菜食還好啦!」指清官難審家庭事,不願評論。 有自稱為陳氏家族成員透露,陳金華風流多年,一直相安無事,亦從未有人見過傳聞中的「情婦」,不排除有人慫恿陳金華與家人爭產。 該成員對陳崇輝評價為:「佢雖然係建制,但係正人君子!」 陳崇輝一三年與董喆結婚。資料圖片 經營博彩業 娶解放軍上將外孫女長青網文章 2018年09月30日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鬧出斷絕關係事件的坪洋村陳氏家族是新界猛人,在政商界亦名聲顯赫,父親陳金華曾任多個鄉事組織主席,包括坪洋三鄉村務委員會主席。長子陳崇輝早年於英國創立博彩業的生意,10多年前回流後涉足鄉事政界,娶解放軍上將外孫女為妻,自2007年當選打鼓嶺鄉事委員會主席至今。 陳金華年輕時做過警察,在新界鄉事、警界中廣為人識,是「香港警察員佐級協會創建人暨退役同僚聯會」創會會長,亦曾任坪洋三鄉村務委員會主席、打鼓嶺坪洋三鄉創會會長等。 洋名Frank的陳崇輝在打鼓嶺土生土長,16歲到英國讀書,他曾在訪問表示「讀書係唯一出路,冇得靠(父蔭)」,後來用5年半工讀完成3個大學學位。陳崇輝學成歸來從事投資銀行生意多年,及後在英國成立博彩公司。消息指,陳經營博彩生意有道,由擔任中間人角色做起,近年生意越做越大,他又好客懂交際,曾包機宴請達官貴人歐遊。 2007年獲父親推舉從政 陳崇輝步入政界的契機,源於政府10多年前建議在打鼓嶺建堆填區,受影響的坪洋村民極力反對,但年長的鄉紳無從入手,於是找陳崇輝幫手。自2007年,陳崇輝在父親推舉下當選坪洋村村長、打鼓嶺鄉事委員會主席,並自動成為區議會當然議員,但其低出席率曾遭人詬病。 2013年4月,42歲的陳崇輝與已故解放軍上將董其武的外孫女董喆結婚,外母董利翔曾是全國政協委員,董喆曾任貴州省政協委員、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現為香港華菁會副主席。2015年2月6日凌晨,董喆在大坑一間火鍋店疑醉酒後與友人爭執,不慎跌倒受傷,報警稱遭人襲擊,警員到場時她情緒激動呼叫「我唔係黐線,我唔去醫院,救我吖!」最後被五花大綁送院。 而陳金華的二女陳月明2006年結婚時,由時任中聯辦副主任王鳳超及新界鄉議局主席劉皇發任主婚人,陳月明的丈夫張磊亦大有來頭,父親張整魁為深圳華僑城老總,母親陳洪是紫荊雜誌社前社長、曾任全國政協副秘書長。 原文見:經營博彩業 娶解放軍上將外孫女 | e123長青網-長者服務及老人院資訊 https://e123.hk/zh-hant/news/444034
星島日報 2018年9月30日 ■陳崇輝。 【星島日報報道】(星島日報報道)一則報章頭版廣告,揭開一段鄉紳父子恩怨情仇,打鼓嶺鄉事委員會主席兼坪洋村村長陳崇輝,遭父親陳金華登報「脫離父子關係」,字里行間沉痛提及不肖子,日後生養死葬與之無關,震驚各界。不過,兒子卻反指父親拋棄糟糠,疑他受人唆擺鬧至家變。 新界鄉紳父子鬧翻,父登報脫離父子關係。登報人陳金華與妻育有四名子女,聲言要脫離父子關係為其長子陳崇輝,陳崇輝為打鼓嶺鄉事委員會主席及坪洋村村長,亦是北區區議員,但他在區議會的出席率不高。 陳金華昨在一份中文報章刊登「脫離父子關係之聲明」頭版廣告,字里行間沉痛提及陳崇輝是不肖子,日後生養死葬與之無關,禁止兒子踏足陟雲祖堂祭祠之權利,更藉以奉勸世人,百行須以孝為先,但沒有透露箇中原因,廣告震驚各界,更引來多方揣測! 陳崇輝接受傳媒查詢時表示,事前不知道父親刋登斷絕父子關係廣告,透露因對方早年在深圳尋歡而拋妻棄子,多年來已沒有與父親聯絡,去年八至九月,父親突然入屋向母索取資產不遂,更疑動粗。 陳又指母親在內地出世,來港後嫁給父親誕下兩子兩女,但早年父母離婚後,母親含辛茹苦,養育子女成人。陳續稱,已多年沒見過父親,至近期父親透過中間人與其聯絡,要求母親將部分資產交回。 陳崇輝對於父親的做法感到無奈:「我不能幫阿爸逼阿媽,可能佢(指父親)財政唔好。」他懷疑村選將至,有人在報章打擊自己,但認為事件沒有影響,強調一直為村民出力。 被問及父子關係如何,陳說全家人都一直受傷害,對於聲明中被禁入祠堂,陳崇輝認為沒有法律依據,毫不擔心,指父親登報只是單方面想法,懷疑向家人施壓。他透露現時母親最傷心,不想再與父親對話,以免再刺激母親。 陳崇輝與母親住在坪洋村內不同單位,其鄉公所及區議員辦事處,整日不見有人出入,記者其後找到陳母住所,一名自稱親友女子應門稱,母子已暫時離開以免受騷擾,她只是協助看屋,又指自己不是當事人,不便評論事件。至於登報陳金華本人,則一直無法聯絡上。 執業大律師陸偉雄表示,陳金華單方面於報章刊登「脫離父子關係之聲明」,此做法絕無法律約束力,僅是公告天下及表達其意願,就算雙方訴諸法律解決亦不可能,因為法庭不鼓勵市民脫離關係;由於有血緣關係,法律上兩人仍是父子,如父親離世,兒子可根據法律條文承繼遺產,除非事主另立遺囑。 至於以鄉規禁止兒子踏足祠堂祭祀,陸指只要能證明陳崇輝是原居民,法律上他便有權進出祠堂,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制止,唯一方法就是向法庭申請禁制令,禁止兒子進入祠堂,因為鄉規絕不能凌駕法律之上。
坪洋女村代表陳月明出閣 【本報訊】(記者 鄭群)婚禮是一對新人接受親朋祝福的難忘時刻,而特別的露天婚宴更為新人及賓朋留下美好回憶。4月22日,是新界打鼓嶺坪洋村首位女村代表陳月明出閣的大喜日子,於村公所前舉行盛大婚禮,筵開80多席,逾千嘉賓出席。身著一襲鮮紅龍鳳褂的陳月明笑挽一表人才的夫君張磊,接受主婚人中聯辦副主任王鳳超、新界鄉議局主席劉皇發以及全村父老鄉親、賓朋為他們送上的祝福,婚禮洋溢著濃濃的鄉村氣息,場面溫馨。 王鳳超劉皇發主婚  該對新人,可謂門當戶對,新娘陳月明出身新界名門,乃陳金華千金。新郎哥張磊,父親張整魁為深圳華僑城老總,母親陳洪是紫荊雜誌社前社長、現任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新娘陳月明,長於打鼓嶺坪洋村,曾赴英國生活14年,專長酒店管理,學成回港將事業轉向內地,現為一間英國公司深圳業務代理。難得的是留英的她對坪洋村懷有深厚感情,2003年成功競選村代表,成為該村有史以來首位女村代表,一時傳為佳話。新郎張磊,一表人才,留學美國,學有專長,從事旅遊業,事業有成。 一對新人事業有成  主婚人王鳳超副主任攜夫人出席,他說:第一次參加這麼盛大的露天婚禮,感到非常激動,笑言新郎的母親透露一對新人是在坐車時認識的,陳小姐在港出生,張磊生在內地,這正是「有緣千里來相會」。  他說:「今天在坪洋村舉行露天婚禮,到晚上月亮升起,『月是故鄉明』,正是新娘『月明』的名字,相信一對新人定能婚姻美滿,家庭幸福,並祝早生貴子!白頭偕老!」  劉皇發則以「珠聯璧合,佳偶天成」形容新人,更謂兩位新人是「天造一對,地設一雙」,笑說:新娘名「月明」,新郎名「磊」,一個光明,一個磊落,實屬「珠聯璧合,佳偶天成」。 名人到賀冠蓋雲集  婚宴上,眾友好紛紛登台以歌聲唱出對一對新人的祝福,為晚宴增添喜慶氣氛。中聯辦辦公廳主任楊建平,本報社長張國良伉儷,新界社團聯會會長張學明,新界工商業總會會長張興來,紫荊雜誌社社長劉偉忠等應邀見證了一對新人幸福時刻。

松鼠覓食百態